“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是勘探人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一身红工装,一顶安全帽,是勘探人的最基本装备。井上的生活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守着一口井,望着荒漠戈壁……这曾经也是王补信的全部生活。
如今的王补信在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腹部项目部担任试油工程监督,对于他而言,最大的改变,就是责任更大,担子更重。
安下心,扎下根
五月,沙漠的太阳越来越烈,进入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距离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腹部基地就不远了。越野车在沙漠公路驰骋,路边偶然能看到抽油机在作业,几日降雨后,大片大片的矮草给一望无际的沙漠带来了生机。下一个路口通往达探1井,驱车20公里,无数汽车轮胎经过的地方组成了一条坑坑洼洼的老路。在这里,达探1井进入试油阶段,王补信正在紧张地做着工作部署。
王补信出生在陕西省周至县,家里5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经历了第一次的高考失利,王补信还是选择继续读书。1991年,21岁的王补信第二次参加高考顺利地考入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钻井工程专业。对他来说,能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能留在城市,但毕业后,他却和沙漠结下不解之缘。
1995年,王补信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两个班80多人的专业,过了英语6级的只有3个人,王补信是其中之一。也正是因为成绩的突出,王补信被新疆石油管理局选中,进入试油处工作。
孤身一人踏上开往边疆的列车,风景一路变幻,越往西走越荒芜。当时的克拉玛依市,与城市这个名词相差甚远。但选择了新疆,王补信就有了思想准备,不管再荒凉,再艰苦,都要好好把这份工作干下去,这才是选择读书的目的。
王补信记得很清楚,1995年7月5日,报到、就职,一切顺其自然。“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他用克拉玛依精神激励着自己。
实习阶段王补信经常一个人带着试油工艺书和泡面上井,刚开始还觉得清静,一个人看看书消磨时间。到后面渐渐烦躁,就围着井口走圈圈,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下班回市区。与井为伴,与寂寞为伍,是王补信初来克拉玛依的全部生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大半年。
半年后,王补信开始跟老技术员学习工艺实施,逐渐熟悉现场工序。经常是一身干净衣服,上了一趟井,就污油满身。
2000年的陆梁勘探会战,新疆石油管理局的精兵强将在此集结。会战初期,没有生活基地、没有铁皮房,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和需要日以继夜工作的油井。在陆9井完钻进入试油阶段后,王补信作为试油处石西项目部试油工程主管技术人员,和勘探公司许江文及试油项目部梁俊忠一直坚守在试油现场。按照计划,下午射孔,晚上抽汲。沙漠昼夜温差大,到了晚上,换上棉袄,抬头仰望着满天的星星,由于陆9井担负着陆梁隆起发现的重任,也是几代石油人的殷切希望,王补信心里也暗自捏了一把汗。抽汲从凌晨2点开始,持续了3个多小时,到了里凌晨5点多,井下开始出油。
看到出油的那一刹那,三个人都不约而同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报告上级领导。陆9井的出油,奏响了陆梁勘探会战的序曲。陆梁油田,是新世纪我国陆上石油发现的第一个亿吨级整装沙漠油田,也是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投产的第一个油田。王补信也因参加此会战立下试油处陆梁会战二等功。
角色转换
2006年,王补信被选上从试油公司借调到勘探公司,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肯定,但同时也伴随着压力。勘探公司腹部项目部经理王国斌介绍,勘探公司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来到勘探公司的人必须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面对高强度工作。每一个借调到勘探公司的人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核,即便你拥有过硬的技术能力,没有管理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如果考核不合格,一样会被退回。
王补信兴奋,也担心。能来到勘探公司预示着能接触到试油以外的更多工作,对油井的学习能更加全面。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以前在试油公司尽管也辛苦,可是需要操心的并不多,而进入勘探公司,就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王补信拿出了刚参加工作的热情,很快进入状态。从方案设计论证、审查审批,到现场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结算,一切需要重新学习。除了自己拿书本研究,遇到不会的,王补信立即询问,尽量减少错误出现。
打一口井投入成本之高昂,决定了勘探工作的每一步实施都需要制定方案详细部署。正如王补信所说:“勘探工作不允许出现错误,决策很重要。”一个决策的正确与否,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6年滴西14石炭系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后,该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给勘探评价带来较大难度。基于这一情况,王补信提出利用中途测试技术作为快速认识和评价储层、查清地层产液性质和油气水产能的有效手段,在克拉美丽气田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滴西18井中途测试获得工业气流后,克拉美丽石炭系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较采用常规完井试油,提前了2个多月时间,大大缩短了滴西18井区气藏的勘探周期。克拉美丽气田的发现探明被中石油股份公司评为2008年度第一大发现。
同等规模的两次大会战,但在王补信心里,克拉美丽会战的成功出气与见证陆梁会战陆9井的出油,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克拉美丽的气井从制定方案到现场实施,是真正意义上自己干出来的,非常有成就感。”王补信略带骄傲地说道。
来到勘探公司的王补信最大的改变之一是敢于发声。别看鼻梁上驾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但工作中时常以严肃形象示人。勘探工作要敢于说话,敢于指出工作中的不合理,这也就不难理解勘探人的豪爽和直接。“一口井几千万到上亿元的投入,不能因为任何错误而把井耽误了。”一谈到工作王补信立马收起了笑容。
说王补信是工作狂也许并不夸张。无论是在基地的食堂还是在寻井的车上,王补信张口闭口都是工作,哪一口井的工作情况、试油深度、各种参数,他都信手拈来;巡井的时候,总是习惯拎着一个装满井上资料的工作包,随时做好应急突发状况的准备;采访开始的时候,王补信将一本厚厚的本子摊开,准备作采访笔记,他腼腆地笑着:“习惯了。”
从一个学习钻井工程的大学生,到大家眼中专业能力一流的技术人才,到勘探公司担任试油工程监督,王补信的工作表现越来越优秀。谈起工作滔滔不绝,但一说到家人,王补信就有些寡言了。
一个勘探人的幸福生活
似乎选择了与石油勘探人组成家庭,就需要担负更多,甚至支撑起整个家。王补信和爱人相识在试油处,1998年俩人领了结婚证。
女儿降临的时候正是陆梁会战开始的时候,女儿出生后几天,王补信就马不停蹄地奔赴会战前线。“最长的时候一个月都回不了市区一趟,驻扎在井上生活,说没有愧疚是假的。”那时候王补信没有自己的手机,忙碌一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用基地的固定电话与爱人通电话。夜晚的一通电话,听到女儿咿咿呀呀的声音,王补信的疲倦也烟消云散。
克拉美丽会战近两年的时间,王补信又是十天半个月不着家,正逢搬新家,前前后后都交给爱人打理。搬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爱人每天独自接送孩子上学,从市区到三厂两头跑。好在爱人也在试油公司工作,对王补信的工作理解。“不理解也没办法。”王补信调侃道。
工作中滔滔不绝的王补信,说起工作之外的事情却变得不善言辞,但有一件事王补信一直记在心里。他坦言,结婚近20年,还没有带爱人正儿八经拍过婚纱照。女儿现在已经上高中,总是催促着父亲拍全家福。
王补信现在很知足,同事开他的玩笑:“王工,46岁了头发还这么黑!”在他看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活干不下去了,女儿跟他拌嘴了,也会生气,“活总有干完的时候,事也总有过去的时候,结束的时候啥都高兴了。”
一晃20年过去,王补信感叹时间的飞快,同大部分石油工人一样,王补信的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油田。话语间,眼角的皱纹隐约浮现。最难熬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王补信已经爱上了茫茫沙漠戈壁,爱上了勘探工作。
可曾想过几十年前的今天,人迹罕至,寸草无生,“连鸟儿也不飞”,一切都挑战着人类的极限。而经过十几年的绿化改造,现在这里竟出现了片片绿地……
深入到勘探现场才逐渐了解石油勘探工人的伟大。数不清的油井岿然矗立在沙漠腹地,几年如一日的抬头、叩首。它们不说话,却见证了无数石油工人的青春与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