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防疫快评丨这份“社会实践报告”沉甸甸

2022-11-24  

  
  张蓓

 

  “被大家需要,我很受触动。”新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大四学生何成琢,与爸爸妈妈一起成为了小区的志愿者。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居民口中的“小何志愿者”,言谈间少了些学生气,多了份责任感。对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必将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实践报告”,让居家抗疫的这段时光不只有艰难,也有成长。
 

  像小何一样今年大四的大学生被网友戏称为最“悲摧”的一届,一大半的大学时光都在疫情影响下度过,他们也不乏自我调侃“都没来得及好好看看学校所在的城市”“都没记住同班的女生长什么样”,但也有更多像何成琢一样的青年学子在抗击疫情的行动中完成了“直面困难”“服务社会”的成长必修课,在社会实践这一鲜活生动的大课堂上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经受了历练、收获了感动、更体悟到了成长。当他们回顾这段经历,把这一切写入“社会实践报告”中时,“担当”和“责任”是最有分量的词汇。
 

  大多数高校学子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比较浅,社会实践能帮助他们提升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好地从校园走向社会。当疫情的复杂严峻让整个社会严阵以待,置身其中的大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责任”的含义,并开始主动挑起这副担子。经此一”疫“,许多大学生在父母、亲友乃至更多人眼里,已不再是忙于学业、未经世事的孩子,而是一个靠得住、扛得起事的“大人”。正如何成琢所说,在累得不想动弹的时候,小区老人一句“感谢小何志愿者”让他体会到了被他人需要、为社会服务,会给自己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从躬身实践中得来的真切感受势必会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必将成为可持续的内驱力,鼓舞大学生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青年强,则国家强。负责任、有担当是时代的召唤、国家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区各族青年学子用行动证明,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他们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新疆医科大学的医学生积极奔赴抗疫一线,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核酸采集、流调工作,发出了“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青春誓言;塔里木大学的学子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实践基地勤奋耕耘,把论文写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在风中飘,而在怀抱梦想且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当毕业的骊歌响起,大学生们会携带沉甸甸的社会实践报告,携带满腔赤忱奔赴山川湖海,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每一寸土地上绽放光华。 

来源:石榴云 新疆日报
本期编辑:王雪利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