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尔禾区融媒体分中心实习记者 黄俊哲
从初入车间时不会熟练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的青涩少女,到技术精湛、独当一面的高级工;从接受帮助的学徒,到主动伸出援手的知心姐姐,近40年的时光里,库米热尔·马纳甫用坚持与真诚,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生佳话。
1986年,16岁的库米热尔·马纳甫进入独山子石化公司炼油厂酮苯车间工作。那时,她的国家通用语言掌握得并不好,专业书上的技术词汇对她而言宛若“天书”。语言障碍和专业差距让她倍感压力,甚至夜不能寐。“刚开始,我连工艺流程图都看不懂,考试前常常急得掉眼泪。”库米热尔·马纳甫回忆道。
关键时刻,同事于梅君和阿斯古力·阿尤甫成了她最坚实的依靠。于梅君耐心地把资料逐字逐句标上拼音,下班后还专门开“小课堂”为她讲解;阿斯古力·阿尤甫则充当“翻译”,把技术要求转述成库米热尔·马纳甫更熟悉的语言。姐妹们的帮助让库米热尔·马纳甫深受感动,也让她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这份情谊,一定要靠自己努力站稳脚跟。
库米热尔·马纳甫开始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别人休息时,她在默写拼音;深夜宿舍熄灯后,她打着手电复习图纸。她把每一次操作都当作考试,把每一个故障排除都当成学习机会。凭着这股韧劲和执着,她逐渐跟上了工作节奏,语言能力也飞速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妇女节的岗位实操比赛上,库米热尔·马纳甫力压群芳,拿下第一名。2013年,她更是通过考核,成为一名高级工。“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走到今天。”她微笑着说,“但我始终相信,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工作中的成长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生活中的库米热尔·马纳甫更是以真心回报真情。得知阿斯古力·阿尤甫洗衣不便,她主动帮忙,一洗就是15年;于梅君买房急需用钱,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阿斯古力·阿尤甫筹备婚礼,她忙前忙后、出谋划策。3个人的生活,因库米热尔·马纳甫的付出而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2021年,于梅君查出甲状腺癌,父亲刚去世的她不愿让母亲担心,独自到医院准备手术。可手术需要家属签字,她拨通了库米热尔·马纳甫的电话。电话那头,库米热尔·马纳甫没有丝毫犹豫:“能签!别怕,我陪着你。”术后,她与阿斯古力·阿尤甫在病床边日夜守护,这份生死相托的信任,让医护人员都为之动容。
这份深厚的情谊,因库米热尔·马纳甫的努力,也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温暖的延续。库米热尔·马纳甫的女儿唐努尔·库米热尔,从小就在3位“妈妈”的共同呵护下成长。每逢春节、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库米热尔·马纳甫总是主动牵头,将3个家庭聚在一起——餐桌上既有象征团圆的饺子,也有民族风味的抓饭;月饼的甜香与包尔萨克的酥香交织。“我从小就觉得自己很特别,因为拥有3份妈妈的爱。”唐努尔·库米热尔笑着说。
40年来,库米热尔·马纳甫用日常点滴的行动,将“守望相助”写进了生命的每一页。无论是洗净的工装、病床前的守候,还是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都映射出她真诚、善良、坚韧的品格。回顾这些岁月,库米热尔·马纳甫总是笑着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互帮互助、心手相连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