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心!你随口说的“不可以”,
正在偷走孩子的勇气
宝宝迈着小腿满世界探索,你的“不可以”是不是也像背景音乐一样循环播放?小心!这些脱口而出的禁令,可能正在悄悄浇灭他探索世界的小火苗!
小心!这些“爱”的禁令,可能变成娃的“枷锁”
在一到两岁这一年,孩子的活动量会逐渐加大,你对他的设限越少,就越利于孩子的发展。如果你总是对他说“小心,不要碰那个东西!”“不行,那个东西马上就会被你弄坏!”等等,则会让孩子感觉到,他好像只会坏事,行为笨拙,这样会造成他内心不安而胆怯,不再勇于对身边的世界进行探索。同理,将孩子长时间放在有围栏的婴儿床里保护,那是对孩子的发展不利的。当然,有时你因为要打电话,或是厨房里有事要忙,为了他的安全着想,暂时放进去一下也无妨,如果时间太长,这样对他其实并不好。
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与关心,为保护他不发生危险,有时候不得不禁止孩子做某些事。不过,却也有许多其他方式的禁令,不可讳言地,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方便,而非出于必要。
反思:你的“不”,真的必要吗?
当你准备脱口而出禁止孩子做某些事的时候,应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能允许他这么做?”相信你一定会发现,有些禁令其实可以放弃。如果你已经说出口了,当然也可以收回成命,尤其是当你察觉,孩子因为被禁止而非常不快乐或情绪不满时。例如,为什么不准他把纸篓里的东西都倒出来(然后,再让他和你一同收拾干净),或者为什么不准他离开房间。
你是不是担心,如果任由某些事随意上演,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会因此而丧失?其实刚好相反,如果你能让孩子觉得,他也可以对你发挥影响力,这样反而会产生正面作用。他如果体会到,他是可以和你一起讨论事情的,那么将来他也就不必用反抗的行为来强迫你让步。
通常孩子受到处罚时,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他只会觉得很不安,并且产生抗拒感。如果想要真正禁止孩子做某些事,不如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从原本想要做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当“小意外”发生,这样沟通更有效
如果真的有什么倒霉的情况发生了,请不要用笼统的说法指责孩子:“你看,弄得一塌糊涂,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或者“妈妈再也不喜欢你了”。你的批评应该要针对事情:“好可惜,这么漂亮的杯子打破了。”如果孩子已经一岁半了,你可以冷静、理性地和他讨论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做法会比你情绪激动地指责他更为有效。相信你一定不希望孩子日后因为害怕受罚,而不愿再从事某些特定的活动。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让他因为害怕被骂而变得束手束脚,不敢尝试!(来源:学习强国)
“妈妈,这次考试我考了第5名。”
“好孩子,进步真快,今晚带你吃大餐。”
“谢谢妈妈!”
“这次考试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5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