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以身许国,是他们最深情的告白

2025-07-04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八十载岁月流转,抗战的烽火记忆伴随着一位位英烈的身影,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坐落于长春市的吉林省博物院,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革命历史文化载体,珍藏了一批与抗战英烈,特别是东北抗联将士相关的红色文物。每一件,都镌刻着一个以身许国的动人故事。

(1)

吉林省博物院内

有这样一份泛黄的布告

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这张布告,张贴于1937年8月20日。

  彼时,东北抗战如火如荼,“七七事变”爆发后,杨靖宇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出这份布告,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驱除日寇。为配合关内抗战,在他的带领下,抗联将士们在南满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兵力。两年以后,抗战的呐喊久久回响,而将军,却牺牲在了那个严冬。

(2)

一对花瓶能够装下什么?

1931年夏

19岁的邓晓村与18岁的闫庆莲喜结连理

这对花瓶见证了两人的新婚之喜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心怀报国之志的邓晓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夫妻二人在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七号建立了秘密交通站,担负起传递党的重要信息的任务。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冯仲云,曾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名义,在这里传达了《一·二六指示信》,该信成为指导东北地区抗日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邓晓村经常将党的文件和传单隐藏在这对花瓶中,上面插满鲜花,遮掩敌人耳目,以保存和传递党的文件。

  1934年冬,年仅24岁的邓晓村为掩护同志突围而牺牲。没有等到丈夫归来的闫庆莲,想尽办法将花瓶保存了下来。这对花瓶见证了烈士以身许国的壮举,也装满了他们的爱与信仰。

(3)

这柄锈迹斑斑的单刀

见证了少年的勇敢

  它曾经的主人,是七十余位少年。有的是随父母参加抗联的孩子,有的是被解放的童工,有的是只身投奔抗联的孤儿……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3岁。杨靖宇称他们为“少年营”。

  这柄铁质单刀,是“少年营”创建时仅有的两把之一,也是他们对敌作战时的武器之一。他们凭借敢打敢拼、顽强不屈的精神,成就了“铁血少年营”的威名。

(4)

一台手摇脚踏两用式缝纫机

在齿轮缝隙间

还残留有零星的布片、棉絮和线头

  这是东北抗联将士们一边抗战、一边对抗严酷环境的痕迹。他们在严冬中坚持游击作战,军用被装缺乏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对抗日军的经济封锁,将士们在抗联二军五师师长陈翰章的带领下,伐木为营,并收集了十余台缝纫机,在牛心山密营建起了被服厂。

  群众代买布匹、棉花,战士们则自己缝制军服、被褥。后来,密营遭敌袭击烧毁,陈翰章带领队伍转移,继续战斗,直至英勇牺牲。

  转移时,这台缝纫机头未被敌人发现而幸得遗留下来。如今,它成为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斗争历史的生动见证。

(5)

铁笔写道义

呐喊镇山河

这支磨损严重的铁笔

为后人保存下了宝贵的抗战记忆

  它的主人,是东北抗联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的周保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周保中以铁笔为刀、为枪,撰写抗联将士学习所用的教材,草拟宣传材料,也留下了记录抗联斗争真实生活的游击日记。

(6)

一架铁制锅撑

一张木制小饭桌

凝结了抗日军民的鱼水情谊

  1938年,杨靖宇带领部队在柳木桥山区进行抗日活动时,他的通讯员向当地村民单大娘借了这些生活用具。部队转移时,把物件归还给单大娘。后来日伪军得知此事,气急败坏地烧毁了柳木桥村的房屋,但杨靖宇曾使用过的这几个物件却被抢救保存下来。它们不仅记录了抗联将士的战斗历程,也展现了东北民众对抗联的支持与军民鱼水情深。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

回顾历史

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岁月中

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抵御外侮、救亡图存

涌现了无数抗日英烈

他们铁血丹心、舍身报国

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从历史烽燧间燎原而来

化为不灭的星火

照亮华夏征程

  记者:张博宇

  统筹:牧小湘

  设计:聂毅

  学术指导:吉林省博物院

来源:新华社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