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思雅聚精会神工作中。(图片由本人提供)
人物档案
阮思雅,25岁,陕西商洛人,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届毕业生,目前就职于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担任采油二厂信息管理站副站长。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朱芸 通讯员 黄昕
入职5年来,阮思雅从基层技术员晋升为副站长,负责采油二厂7000多口油水井的自动化及生产监控系统的优化应用,已是团队的核心骨干。目前,她是采油二厂乃至新疆油田公司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5年来,阮思雅主导完成了《采油二厂工业物联网生产监控系统升级》等4项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工控网络改造项目确保了物联网数据实时上线率稳居90%以上。

阮思雅荣获新疆油田公司“十佳最美女员工”称号。(图片由本人提供)
西行:
与戈壁的青春约定
从秦岭脚下的商洛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阮思雅的青春因一次偶然的选择转向了戈壁的怀抱。
2016年,因高考物理没考好,正收拾心情准备复读的阮思雅听到父亲提了一句:“新疆好像新设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新校区,你看去不去?”于是,当时16岁(因上学早,她比同龄人更早读完高中)的阮思雅带着对远方的好奇和对大学生活的向往,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了克拉玛依。那时的她,对学校、对即将学习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关内容,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首届学生,2016年的校园景象与阮思雅想象中的大学相差甚远。崭新的校区里只有400多人,图书馆尚未建成,教室空空荡荡,一个班20多个学生竟配备了10位老师,“相当于一个老师带俩学生”。对比曾见过的那些“山清水秀、人声鼎沸”的传统大学校园,这里显得格外空旷和特别。
然而,4年的时光足以让人对一个地方的印象产生改观。大四时,阮思雅看着扩招后逐渐热闹起来的校园,以及夜晚路灯下背着书包匆匆走过的学子身影,这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大学氛围。克拉玛依的环境、治安都让她感到安心。每次和同学们一起去市区逛街,总会路过新疆油田公司的机关楼。因此,她曾很多次憧憬未来在大楼里“朝九晚五”的安稳生活。
梦想很快实现,2019年秋招,她果断签约了新疆油田公司。
扎根:
在寒风与烈日中绽放
从校园到戈壁,从机关楼的幻想走向荒野的现实,阮思雅在严寒与酷暑中淬炼出坚韧的底色。
入职后,度过了实习期,阮思雅被定岗在前身为玛湖1项目组的采油二厂第九采油作业区,主要负责玛湖1井区的生产运行。这里远离克拉玛依市区,甚至时常没有手机信号。期望中的机关大楼和现实里的荒野戈壁,这一强烈对比让阮思雅吃了一惊。随后,接二连三的挑战更是让她感到无措。
阮思雅第一个要过的关是操作关。刚来到采油二厂第九采油作业区时,阮思雅对油田生产现场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在现场做憋泵、取样等操作时,她的操作过程总显得特别笨拙,这让她一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时间长了,她甚至一去现场就感到紧张。
有一次,她又要去憋泵。到达现场后,她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记得操作方法和步骤。与她一起前往现场的同事一边用手指着抽油机,一边耐心地讲解。慢慢地,阮思雅逐渐从紧张的情绪里走了出来,完成了操作。
然而,阮思雅要克服的困难远不止这一个:零下30℃的严冬,她要迎着小刀刮脸一般的寒风穿梭在井场记录参数,就算睫毛结霜也得紧盯仪表;盛夏40℃的塔架上,她要克服恐高症,背着20斤的设备攀爬,工装被汗水一次又一次浸透……
2021年,阮思雅的工作内容有了变化,开始啃作业区设备管理这块“硬骨头”。面对台账不清、流程不明、操作规程缺失的现状,她挨个跑遍了整个作业区的19座计量站,针对140多口油井及相关设备逐一重新建立台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所有设备的台账全部建立起来,解决了自动化设备管理繁、杂、乱的问题,为该作业区设备的自动化管理打下了基础。“这几年,我们作业区的设备管理还是在你当年建立的那套台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优化。”直到现在,阮思雅之前在第九采油作业区的同事见了她,依旧对她曾经的工作成果赞不绝口。
破土:
在自动化浪潮中创新
从戈壁转向自动化信息技术,阮思雅以创新为笔,在自动化浪潮中书写属于石油人的答卷。
2022年9月,阮思雅接手了自动化业务,来到了生产指挥中心中控室。为了让油田生产运行和维护更加高效,自动化已经成为采油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生产过程中,她发现一些油井供液能力下降时,需要人工调开生产。
“我想设计一个方案,让调开井自动化,减少现场人工的工作量。”很快,她就和同事们开展了相关系统的设计和研发,跟踪收集应用数据。目前,已经在500多口井上实现了自动间抽功能,不需要人工每天去开关抽油机了。这个由阮思雅主导设计的“间抽井自动启抽系统”,实现了单井日耗电下降40%,极大提高了低产低能井的开采效率。
现如今,已成为采油二厂信息管理站副站长的阮思雅依然坚守在自动化技术岗位上。目前,她正投入一项项重要的技术攻坚:今年3月启动的“重头戏”——采油二厂生产监控系统云平台升级。原有的系统建于2020年,随着如今7000多口油水井及站库数据的接入,系统已经超载运行,时常出现卡顿情况。因此,阮思雅和团队正在对云平台进行升级:硬件方面,要将老旧的服务器全部更换为高性能的一体机;软件方面,需要将海量的采集点(点表)迁移到新系统进行重新部署,并对首页界面、油井展示方式、报警机制、网络传输监控等各方面进行优化。更重要的是,升级后的平台将成为多个新功能的载体。比如,“智能分注”功能通过在井下安装装置实现远程调控,技术人员可以在后台实时监控每口井不同地层的注水量和压力,一旦发现异常,便能迅速安排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准度。这项工作的技术挑战不小,常常需要将现场人员的实际需求转化为可行的软件方案,过程中难免遇到现有技术架构难以实现的困境。但在阮思雅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难题都得到了解决,云平台得到了有效升级。
怒放:
戈壁玫瑰的星辰与远方
从技术员到副站长,从青涩学子到团队骨干,阮思雅的青春在戈壁深处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5年来,褪去了青涩和懵懂,如今的阮思雅,已能熟练操作现场自动化设备,驾车巡检戈壁滩的轨迹连成了一张记录自身成长的地图。只要在工作期间,她的工装口袋里永远装着记录设备参数的“油井日记”。
回想起5年来的经历和成长,阮思雅坦言,这与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鼓励与鞭策紧密相连。“‘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不是口号,是抡肿的双手和晒脱的皮肤。”阮思雅说,基层历练让她懂得:真正的成长不在豪言壮语,而在零下20℃查漏时睫毛结霜的坚持,在30米高空采集数据时颤抖的笔迹。
“既然选择了扎根边疆,选择了投身石油行业,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无愧于自己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时说出的豪言壮语。在实干中增长本领,在祖国西部的广阔舞台绽放青春力量。”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