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

我奋斗 我幸福丨不懈奋斗成工匠

2018-03-08  

  从握上焊枪的那一刻起,谷刚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虚心,以“敢于创新”的勇气,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在33年里不懈奋斗,终于成为焊接行业的“工匠”。

从士兵到工人

  1984年,21岁的谷刚从部队转业到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开始了与焊枪为伴的岁月。

  苦、累、脏的电焊工作,让谷刚差点放弃。

  1986年,谷刚参与了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炼油厂球罐的焊接任务。时值8月酷暑,穿戴着防火服、防烫手套、工作帽、防护面罩,面对着高达上百摄氏度的球罐,一会儿的功夫全身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忍受着高温的煎熬,又要保持固定的姿势作业,每天连续工作几个小时,谷刚想到了放弃。

  每天,负责焊接工作的负责人都会统计焊工的工作量,并通报谁干得活多,合格率高。在这种氛围下,同事之间也在暗暗比拼技术。

3.jpg

  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激发了不服输的谷刚,他开始发力“追赶”:认真对待每一次焊接,虚心请教,总结焊接得失,并针对作业中各种难点进行焊接模拟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谷刚在参与原克拉玛依炼油厂改扩建工程建设中,完成任务量最多,焊接质量最好,并攻克了重点焊接技术难题,获得了“焊接状元”的称号。这项工程还被自治区评为优质工程。

  这次突破,给了谷刚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鼓舞着谷刚开启自己的时代:

  1991年,洛阳石化大检修,谷刚作为技术骨干负责炉管焊接任务,以焊接合格率100%证明了自己;

  1993年,他参加独山子14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承担工程核心、难度最大的乙烯裂解炉的焊接工作,该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2005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破土动工。谷刚再次展示了精湛的焊接技能,由他负责的项目全部安全、优质、高效完成……

  他的荣誉也接踵而来:

  1997年被评为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

  1996—2002年连续获得克拉玛依市级技术能手称号,被评为市局优秀师徒;

  1998年被评为中国当代杰出青年;

  2000年被评为全国焊工比赛优秀选手,任总厂炼油建设集团公司乙烯检修高级焊接技师;

  2005年参加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被聘为集团公司电焊技能专家;

  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

  2010被评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专家到名师

  去年9月的一天深夜,头发有些花白的谷刚对着电脑,挪动着鼠标,一页一页地修改教学幻灯片。遇到困难了,他才扭头向女儿求助。

4.jpg

  坚持学习是谷刚的一个习惯。

  在33年的焊接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参加过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攻克了石油化工行业大型设备、管道及特殊材质的焊接难题,填补了国内乙烯裂解炉管的焊接技术空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2012年,谷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谷刚担任组长,肩负“三项光荣使命”:做教练,带徒弟为企业培养人才;做“大夫”,处理生产现场急难险重问题;当“专家”,攻克特殊材料焊接技术难题。

  谷刚是焊接技能专家,是行业中当之无愧的名师。

  但谷刚清楚,专家和名师是两回事。

  为了不负众望当好名师,谷刚开始从头学起,“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好画卷让他埋头学教学,学理论,学做课件,学做幻灯片,不懂的地方就看书自学,或向刚参加工作的女儿请教。

  谷刚高中毕业,技术过硬,也不怕焊接苦脏累,最怕就是看那些枯燥的理论书。

  但谷刚心想,一定要“啃下硬骨头”。接着,他继续拿出当年学习《焊接材料学》、《焊接设备学》、《焊接工艺学》等焊接理论书的劲头,不眠不休地开始攻克教学理论和创新理论等书籍。

  “想干好一个行业,都必须理论结合实践,否则就不可能有突破。”这是谷刚从一个普通焊接工人走到技能专家的经验之谈。

  对焊接工作,谷刚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用妻子杨淑慧话说就是“看到有人在进行焊接工作就走不动路”。

  凭借着“处处留意皆学问”的学习态度,谷刚在这一行越来越出类拔萃。

  经过几年苦学,谷刚终于成长为名师。他培养了二十多名焊接技术骨干,有3名已取得焊接技师资格,多名选手在参加全国及中石油焊接技能比赛中,斩获金银铜牌,有7名少数民族技术骨干都已在生产中独挡一面。

  对于他来说,看到这些自己培养的学生成材,比自己获得奖励还幸福。

从工人到“工匠”

  2012年,独山子石化公司成立了谷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先后被授予自治区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总工会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

  担任工作室组长的谷刚身兼多职。他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名师,也是技术创新带头人,更是科技攻关领路人。

  在谷刚的主持下,一项项焊接技术难题得到了攻克。

  独山子石化14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后,异径管是乙烯裂解炉的重要工艺管线,承受着1115摄氏度的高温,每套管线的进口价格为上万美元,但是使用寿命最长的管线也只能维持3个月。虽然不影响装置的安全运行,但却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谷刚决定改造这个设备。

  他四处搜集查找资料,一次次冒着高温钻进炉膛,分析管线的内部结构,在材质选用和厚度上反复试验。最终,他通过对衬筒及保温层的改造,攻克了修复技术难题,研制出了新型异径管。他改造的异径管比原来的异径管延长了5倍的使用寿命。这一改造成果,每年可节约三百多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在熊熊烈焰的燃烧下,乙烯裂解炉管经常会出现氧化弯曲、裂纹、蠕胀、鼓泡,而更换一条解炉管需要花费上万美元。

  于是,谷刚想到了用“局部补焊”的办法进行补救。但是,焊接质量一直达不到要求。

  为了积累数据,他带领徒弟们反复试验,整天泡在工作室,开展新、旧管搭配焊接的研究,记录下每次焊接工艺参数。

  整整3年,通过不断反复试验和攻关,一次又一次地修正焊接工艺,最终,他攻克的难题,编写完成了《裂解炉炉管焊接新工艺》,彻底解决了新旧炉管焊接的质量难题,使炉管的使用寿命延长到5000小时以上,每年可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0多万元人民币,填补了石化行业奥氏体耐热钢材质焊接修补技术的空白。

  2011年,运用谷刚的技术理论,独山子石化公司在检修中,一次性修复120根裂解炉管,焊接合格率达到98.6%,装置投产后运行效果良好。

  在谷刚的推动下,用特殊材料进行多种焊接方法的技术,在独山子石化公司得到了广泛推广。

  统计显示,谷刚劳模工作室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和攻关,先后完成了6项科技成果、技术革新,全面掌握了三十多种合金钢、有色金属、钛合金、塑料管道等特殊材料的焊接技术,取得了22项国内外压力容器资格证书,填补了独山子石化公司的16项焊接技术空白。

  这些突破,都是谷刚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源自他33年不懈的奋斗。

来源:克拉玛依零距离

微信图片_20171212180156.jpg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