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访惠聚

【访惠聚】我又多了一个“家”

2017-04-21  

我又多了一个“家”

  民族团结是克拉玛依精神的精髓。上世纪五十年代,由8个民族36名职工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在克拉玛依钻探出1号井,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的发现,揭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序幕。

  从此,各族油田勘探开发者在这里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民族团结观念牢牢扎根在克拉玛依人民心中。2016年10月,自治区部署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凝聚起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强大力量。

  克拉玛依的各族群众,从关系和睦、相亲相爱的邻里、同事变成了亲“兄弟”、亲“姐妹”,每个人又多了一个“家”,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牵挂。

为工作队点赞的朋友圈

0.jpg

  家住风华社区的阿依古丽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6张图、7个字、3个赞,让她的“亲戚”陈冬冬激动不已。照片里工作队队员带着她的儿子在兵乓球馆学习,让她发出了“我们社区的工作队真好”的赞叹。

  就在一个多月前,阿依古丽还对陈冬冬以及工作队其他成员充满了抵触。

  今年40多岁的阿依古丽和丈夫离异后独自抚育儿子。由于年龄大加之没有一技之长,阿依古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呆在家里,性格也越来越内向。她的儿子法尔达维斯今年7岁,也只能常常陪着母亲宅在家里。陈冬冬和阿依古丽结成“亲戚”后,常常上门探望,主动谈心,但是阿依古丽不愿意和她多说话。一段时间下来,陈冬冬难免有些灰心。工作队队长鼓励她“再接再厉”,多去入户走访。几次之后,陈冬冬发现法尔达维斯平时喜欢摆弄玩具弓箭,便提出带他去兵乓球馆练习,阿依古丽竟然爽快地同意了。

  在兵乓球馆的几个小时,陈冬冬和工作队队员古丽扎尔·尼牙孜陪着法尔达维斯到参加弓箭体验课、打乒乓球,小伙子玩得不亦乐乎。陈冬冬手把手地教起了射箭动作,法尔达维斯学得有模有样,对这个工作队的叔叔满是崇拜,兴奋地缠着他问这问那。

1.jpg

  回家以后,法尔达维斯高兴地向妈妈说着今天的见闻:“市文体局兵乓球馆里的小朋友真多,我交了好几个朋友。”古丽扎尔赶忙掏出手机,向阿依古丽展示她拍的照片,“你看,法尔达维斯多像个运动小将!”阿依古丽主动提出:“你能不能把照片发给我?咱们加微信吧。”

  “以后你要是想聊天了,在微信上也可以找我们工组队聊!”陈冬冬说。

  阿依古丽终于笑了:“好!”

哥,趁热吃

2.jpg

  “陈队,吃什么呐?这么香……”晚上11:00多,振兴社区办事大厅里飘来一阵阵西红柿被煸炒过的酸香味。

  “独家秘制,我弟妹给做的,没你份……”工作队副队长陈刚边吃着热气腾腾的曲曲,边回答。

  这一天是他24小时值班的日子,一直忙于工作的他错过了晚餐。他的“亲戚”如孜·阿木提吃完晚饭,在社区散步的时候得知了这件事,立马回家让妻子和女儿给现包了曲曲,送过来。“哥,你趁热吃……”热气腾腾的曲曲不仅填饱了陈刚的肚子,更是温暖着他的心。

3.jpg

  这份温暖也是对他付出的肯定。作为副队长,他于2月1日就入驻社区,和居民如孜·阿木提结成“亲戚”。平时他经常到如孜家入户聊天,交流感情。如孜的家人对这个汉族“亲戚”也渐渐熟悉,尤其是他家的小儿子,经常在陈刚身上爬来爬去。

4.jpg

  前不久,如孜因工受伤在家养病,陈刚得知后立即买了营养品上门探望,了解如孜的病情和家里的困难。他向如孜详细讲解医疗惠民、暖心惠民的内容和申报工伤的程序,想到如孜在书写、表达上存在困难,陈钢主动提出:“兄弟,这件事交给我,我帮你办。”如孜久久握着陈钢的手,连声说着“兄弟,谢谢、谢谢……”

  简单的一句“谢谢”,兄弟俩的心更近了。

我们的同心树

5.jpg

  “妹子,眼镜要带好,别忘了戴口罩……”这是身材魁梧的木合塔尔江·吾拉音在细心地招呼着他的汉族“妹妹”韩萍。

  克拉玛依一年一度的春季植树活动开始了,家住吉祥苑社区的木合塔尔江约上了自己的“亲戚”韩萍,要去种同心树。木合塔尔江幽默、风趣,在和大家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引用一些维吾尔族谚语,他来约韩萍植树,就又说上了:“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我们一起种树,树扎根,绿化环境,我们就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美化社会。”放苗、扶正、填土、浇水,他们用心地栽种树苗,在互相协作中增进交流,加深感情。

飘香的暖心抓饭

6.jpg

  永红社区居民古尼沙独自照顾家中长期抱病在床的老母亲和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工作队李荣军在得知古尼沙家的情况后,经常和古尼沙的“亲戚”一起走访、帮助她。李荣军和工作队其他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帮助古尼沙找回离家出走的儿子,帮他理解妈妈的不易,疏导他心里的矛盾,引导他把精力放到学习、文体活动上去。

  古尼沙总想谢谢他,他却开玩笑说自己是古尼沙的编外“亲戚”,做这些都是应该的。这天,古尼沙专门做了一锅香喷喷的抓饭,请李荣军和她的“亲戚”一起来家里吃饭。工作队为不给古尼沙增添负担,凑钱买了只羊腿去古尼沙家吃饭。大家围坐桌前,唠家常,吃抓饭,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古尼沙说:“感谢工作队、感谢李师傅对我们一家的帮助,好人终究有好报。无论什么民族,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你们要常来啊。”

库尔班多了个妹妹

  “哥、嫂子,今年我也“访惠聚”了,驻地刚好离咱家不远,我想吃嫂子给做的揪片子。”这天家住钻井社区的库尔班·热依木大哥接到“妹妹”董格梅打来电话。

  董格梅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一名队员,今年1月,她和库尔班一家结成了“亲戚”。因为工作忙,董格梅夫妻很少能回塔城看望父母,都是父母坐车来克拉玛依看她。 

  “我又多了一个亲戚,真是太好了!我再不用走那么远,就能回家了,我真是太开心了。” 董格梅高兴地说道。

  刚开始库尔班大哥全家对这个“妹妹”还有很多顾虑,她来结亲是不是来做秀、走过场的?没多久这个顾虑就被董格梅的实际表现打消了。

  社区了流动人口多,一些小孩子放学找不到自家租住的房子,董格梅总是耐心地帮忙找寻,把孩子送到家中。工作之余陪辖区老人打扫卫生、聊天。不管谁家有什么事,都是随叫随到。每次忙完工作还不忘到库尔班大哥家去看看,有什么活需要帮着干。这个嘴甜手勤的“妹妹”让库尔班大哥一家十分感动。看着“妹妹”这么辛苦,嫂子古丽亲手给董格梅织了一条围巾,让妹妹系在身上会暖和点。当嫂子把围巾披在董格梅身上那一瞬间,她的眼眶的湿润了,姐俩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哥哥,你最近身体还好吧?马上我们社区要开展全民健康免费体检了,你和嫂子一定要来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从党的惠民政策到生活的变化,他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