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自治区、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提质增效行动,独山子区以“三个坚持”为抓手,持续打造专业化的党建人才队伍、筑牢两新组织基层基础,推进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健康运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两新组织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区两新组织党建开好局、起好步。
一、坚持队伍建设“聚力”,打造专业化党建工作指导力量。
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形成两新工委统筹、条块联动、区域统筹、多方融合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党建工作队伍,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注入活力。
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履职尽责,持续优化“领导联点、单位包点、干部驻点”三联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委员单位工作职责,细化“共性+个性”任务清单,依托“千人入千企”活动,畅通诉求反馈渠道,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平台,组建“益企联盟”和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一服四送”活动(制定“强党建促发展联合行动服务清单”,定期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文化、送服务、送活动),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三员队伍”建设,搭建“组团式服务、片区化管理、制度化激励”的“三员队伍”管理模式,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储备库,健全履职水平认证制度,实施动态进出考核机制,依托各级教学资源,分层分类做好“三员队伍”全覆盖轮训,培育一批素质过硬、懂党建、懂业务的党建工作指导团队,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发挥党建人才作用,通过制定“一书一清单”(目标管理责任书,每月任务清单),压实党建人才党组织孵化、党员队伍培养、示范点提升等工作责任;搭建党建人才“传帮带”平台,年内培育5名“红色CEO”,通过“1名骨干人才+N名基本人才”结对帮带方式,持续提升党建人才素质;加强与5个疆外人才工作站的双向政策对接,围绕文旅等优势产业谋划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不断壮大党建人才队伍。

二、坚持组织体系建设“塑形”,筑牢两新组织党建根基。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是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
常态长效推进覆盖,创新推出“组建诊断”工作机制,出具“诊断分析书”,形成一套“定标—体检—开方—用药—复查”的流程化组建工作方法。运用随机抽查、交叉检查、适时督查的“三查”机制,开展组建成效末梢验证,防止边建边散。持续全域推进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应建尽建,推动形成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格局。
多管齐下提升质量,深化两新组织“筑基行动”,建立“月清单、季评价、年考核”工作机制,量化党支部“规定+自选”动作,科学设计主题党日“菜单”,推动“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轮值活动落到实处;持续开展后进党组织集中整顿,切实解决联合党组织联而不合、联而不活问题。
持续壮大党员队伍,实施发展党员“火种计划”,建立两新组织从业人员信息库,对年龄、学历、类别等进行结构分析,发展党员重心向党的力量薄弱企业倾斜,向企业出资人、经营骨干、管理骨干倾斜,向高知识层次人员、一线优秀职工及农牧民职工倾斜,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力争发展党员人数较上年度翻一番。

三、坚持服务发展“赋能”,推动两新组织健康运行。
服务促发展,是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做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党组织才有活力,党建工作才有生命力。
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天山旅游桥头堡”地缘优势,持续推动“党建+红色教育基地”矩阵建设,深挖“红色油城、英雄之路”文化内涵,依托独库公路博物馆、独山子展览馆、中苏联合办公旧址等资源,设计红色教育路线,打造3公里红色旅游服务圈;在独库大本营设置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党建服务游客、服务商圈、服务发展模式,推动红色资源发挥最大功效。
推进楼宇党建迭代升级,以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美美影城为试点,建立楼治(管)委等自治组织,以两新组织党群服务站为主体,以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补充,收集入驻企业需求,下沉职能部门资源,定期开展“政策进楼、企业问需”工作;加强与上海紫竹高新科技园的项目、人才对接,打造招商引资、政策直通、科技交流3个服务平台,帮助楼宇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楼宇党建从1.0建支部、2.0优服务到3.0强功能转变。
推进新业态党建破圈,开展“油城暖蜂”建设行动,持续完善暖蜂制度体系,依托区、街、社、两新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劳动者之家”阵地功能,建设一批“歇脚屋”“暖蜂窗口”“暖蜂驿站”“司机之家”,构建10分钟服务圈,形成暖蜂服务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在快递物流企业中选树党建标杆,在外卖送餐员、快递员、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中发展党员并组建党支部,通过实施“暖心”“安心”两大行动,持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来源:独山子区委两新工委 本期编辑:宋家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