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深处的“智慧哨兵”:新疆油田数智化监督护航能源安全
|
2025-09-18
|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郭雪梅 通讯员 伍喆 高鹏 高迎春 在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深处,清北1井正向着地下9000多米的地层发起冲击。 凌晨3时,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监督中心的大屏突然弹出预警——立压和出口流量下降,总池体积减小。 几乎同时,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监督专家通过“监督助手”平台发出指令:“清北1井疑似井漏,请立即落实原因并开展相应处置!” 现场监督张永华迅速响应,井队立即进行堵漏措施,及时化解了井下风险。 这口最终刷新准噶尔盆地“第一深井”纪录的重点井,在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监督中心监督团队的全过程护航下,工期同比缩短40%,成为数字化监督赋能油气勘探开发的生动实践。
监督团队在钻井现场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技术讨论。(图片由采油院提供) 近年来,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以下简称“采油院”)正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数智化监督为利刃,在新疆油田壮阔的能源勘探画卷上,为端牢能源饭碗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智慧之眼: 数字神经网覆盖千里油区 “过去靠人跑现场,现在数据先说话。”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监督中心主任徐生江说。 自远程技术决策中心(RDC)和智能化“监督助手”平台投用以来,传统监督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这套系统如同神经网络,实时连接着分散在200余个施工现场的监督人员,实现从开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监管,尤其是重点工序监督到位率持续保持100%。 平台核心优势在于“智能预判”。系统已实现溢流、井漏、阻卡等复杂工况的人工智能识别,去年自动预警处置异常情况3893次,现场处置效率提升60%。 在清北1井施工中,系统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井壁失稳风险,为现场制订技术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最终,该井以9056米深度刷新准噶尔盆地钻井纪录,工期同比缩短40%。 另外,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监督中心通过严把开工验收关、强化过程管控、推行分级考核等创新举措,将监督职责压实到每个环节。 尤其是采用“双监督配置+远程实时监测+现场全天候值守”的立体化监管模式,确保重点井、风险井施工安全可控。 目前,“监督助手”平台已积累超过50TB工程数据,为人工智能诊断提供坚实基础。
钢铁盾牌: 专家团队筑起质量长城 数字化手段的背后,是一支融合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的监督铁军。 目前,采油院拥有10名工程监督专家、11名井筒质量巡查精英。更可贵的是“青年突击队+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让30年经验与创新活力碰撞出璀璨火花。 老监督赵保忠扎根戈壁30载,被誉为作业现场的“压舱石”。“工程监督守护的是质量生命线,责任重于千钧。”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已成为团队的共同信念。青年监督胡杰炼就“火眼金睛”,近3年检出近30个有隐患的入井工器具;数据专家王立伟开发的“左屏数据监测、右屏视频监控”的协同工作模式,使复杂工况预判准确率提升至92%。 正是这些在各自岗位上极致专注的守护者,共同构筑起工程质量的“铜墙铁壁”。
体系创新: 双重监督攻克世界级难题 天刚蒙蒙亮,巡井监督赵志强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查。他仔细检查着南缘区块HT1-002重点井的固井作业现场。 这时,手机响起——是定点住井监督发来的实时数据:“井下压力异常,请立即到场确认。” 10分钟后,赵志强赶到现场,与住井监督共同研判,很快发现了水泥浆密度微小的波动,及时调整了施工参数,避免了一起潜在事故。 这就是“定点+流动”双重监督体系的日常一幕。 面对南缘区块超深层高温高压钻井的世界级难题,采油院创新构建了这套双重监督体系。 14名核心监督常驻南缘前线,钻井、录井现场监督实现100%住井率,重点环节更是采取双监督住井制度,如同“定海神针”般扎根关键节点。 巡井监督们形容自己是“流动哨兵”,每天巡井里程超过300公里,确保质量监督无处不在。 这种创新模式在南缘区块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该区块复杂故障率同比下降38%,钻井提速21%,为攻克超深层高温高压钻井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现场保障。 展望未来,采油院将继续深化“技术为基、团队为盾、匠心为本”的理念,推动“监督助手”向“监督大脑”转变,完善人才培养闭环,弘扬工匠精神,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油气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监督力量,在万丈地宫深处书写新时代的能源安全答卷。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郎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