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散文|李红军:油味儿

2025-09-17  

 ●李红军(市委老干部局原副局长)

  过年回老家与亲戚朋友聊家常、忆当年、话年景,谈天说地,好不快活。聊着聊着,朋友一句话让我愣了好半天:“你怎么还是一身油味儿?”我还故意揪着衣裳闻闻说:“没有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当然知道朋友说的不是我身上的油味儿,回头琢磨,“一身油味儿”是什么味儿呢,又是打哪来的呢?

  1991年7月,克拉玛依酷热难耐,空气中涌动着丝丝热流。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克拉玛依炼油厂(现克拉玛依石化公司),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我想,或许从那一天起,“油味儿”就沾染到我身上了。

  刚工作我被分配到机修车间,车间发给我一套工服和手套,从那时开始,我爬炼塔、换塔盘、修油泵、拆法兰、焊管线,钳工、车工、电焊、气焊,机修车间的什么工种都学,什么活儿都干,忙得不亦乐乎。炼油厂生产汽油、柴油以及各种润滑油,身上有油味儿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像医生身上有消毒水味儿,厨师有油烟味儿,这里的人们都司空见惯了,下班后洗个澡,搓半天,换上干净的衣服,那油味儿依然挥散不去。

  20世纪90年代的克拉玛依炼油厂,正是大发展的时候,蒸馏装置、催化装置、焦化装置、加氢装置、丙烷装置……一排排装置拔地而起,一座座炼塔直冲云霄。工地上热火朝天,塔器被特种车辆运到现场,指挥者举着红色的小旗,拿着对讲机,时不时吹着哨子,那一刻所有人都听他的指挥,他仿佛是战场上的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平稳起吊、慢慢升起、精准落座,每一个步骤都要准确无误,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准到位。

  吊车司机大张着嘴巴,现场的人员屏住呼吸,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同一个地方,仿佛忘却了周围的一切。现场时而哨声响起,时而鸦雀无声。当塔器稳稳当当地落座后,现场的人们都长舒了一口气,紧张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大量工作,安装其他设备,连接各种管线,调试仪表电器,抓好供水供热等配套建设等等。建设方、管理方、运行方、设备提供方,沟通沟通再沟通,协调协调再协调,有时候心平气和,有时候着急上火,有时候围绕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过后双方又会心地一笑,或捶对方一下,一笑泯“恩仇”,石油人豪爽大度的性格在那一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大家都清楚,彼此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不掺杂个人私利,也不存在私人恩怨。

  这就结束了吗,当然没有,还有最关键的一环——试车(装置试运行)。经过数月甚至一年多的建设,最后到了试车的时刻,成立试车领导小组,下设运行组、电器保障组、仪表保障组、设备保障组、服务保障组等等,电器、仪表、油泵、压缩机等设备要多次调试,又是协调沟通,又是各方各工种的对接,反反复复,来回循环,就是要保证万无一失。很多人吃在现场,住在现场,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领导和管理人员驻守一线,员工在现场一丝不苟,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做好“试车”这一件事。

  没有时间回家了,没有精力管家里的事儿了,孩子没人照顾,请亲戚或邻居帮着带带,年迈老人让兄弟姐妹多操操心,一个厂像一个大家庭,每个小家都知道这个“大家庭”正在干着什么,没有人吐槽,没有人埋怨。有人问一位员工的爱人:“你们家那口子呢?”她总会爽朗地笑说:“我也有好多天没有见着他了!”

  我们机修车间作为设备保障方,哪里设备有问题,就到哪里去,一刻也不耽误。我记得有一次,一台大型压缩机出了问题,怎么修也修不好,影响了试车的进程。

  到了晚上,负责设备的副厂长忙了一天又来了,那时候他都50多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一些,这都是长期在一线操劳的结果。他仔细查看了设备的状况及问题,认真听取大家的分析和研判,很快画出一个样图,拿着一个蓝铅笔,一边比画,一边与大家一点点讨论,分析可能发生问题的原因,然后再试试、再讨论,反复琢磨,不停研判。窗外的月亮像一个挂在天上的时钟,催促着这些不知疲倦的人们该休息了,但大家仿佛没有注意到,依然忘我地工作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夜色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着,直到副厂长大声地喊道:“原因找到了!”

  又过了两个小时,压缩机修好了,这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大家兴奋得都没有困意了。这样的事情在炼油厂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在炼油厂,经常看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员工,大家穿着一样的工服,一样在一线现场,一样爬炼塔,一样的一身油污,工作累了,一样说个家乡话,开个玩笑。这时候,你会突然感到,有一股“油味儿”充溢在每个人的周围,这股“油味儿”不只是身上的,它是一种氛围,一个“磁场”,不管你是河南的、河北的、山东的、广东的,不管你是大学生、技校生,还是支援来的工程师,不管你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会融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来自内地的城市,甚至有的人曾经过着优渥的生活,问他们为什么来到戈壁荒漠,没有去南方沿海地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或者同事戏谑一句不知真假的玩笑:“他媳妇家在克拉玛依,他是追着她来的。”

  朋友跟我说,炼油厂的人都有同样的特质——善琢磨,不想明白不死心;爱较真,不达目的不罢休;能吃苦,再大的困难能克服;很低调,再大的领导在人堆里也看不出。我想,这就是所说的“油味儿”吧。

  何止是炼油厂,克拉玛依的钻井上、抽油机下、石油运输管道边、天然气储气库旁……处处都散发着、弥漫着、洋溢着这样的“油味儿”,它深深地浸透在克拉玛依人的骨髓里。这里的人们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情怀,有艰苦创业、奋力攻关、勇于攀登的鲜明底色,有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责任,有勠力同心、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有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

  克拉玛依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每家每户都可能与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父母是老一辈石油人,子女又在油田上工作的;有从内地毕业的大学生,与本地的子女成家扎根在油田的;有兄弟姊妹及连襟妯娌都在石油生产的产业链上的,我认识一大家子,哥是钻井的,弟是采油的,嫂子是从事油气储运的,弟媳是做炼油的,石油产业链快齐了,有意思不?在这样的家庭里,做的是石油方面的工作,谈的是石油,聊的是油田的事儿,在他们的工作中、生活里,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油味儿”,他们始终坚信,石油是国家的脉,是他们的根,他们身上流淌着石油的血液。

  在克拉玛依炼油厂工作了10年后,我调到了新的单位。单位变了、岗位变了,但永不言败、永不服输、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变,爱思考、善研究,敢担当、不抱怨的劲头没有变。

  克拉玛依的各行各业都有曾经在油田上工作的人,我发现,他们也有与我同样的感受,与我有同样的“油味儿”,抹不去、挥不掉。它是克拉玛依人直面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的法宝,在戈壁上不畏艰辛、改天换地的“磨刀石”,勇于拼搏、敢于超越、创造一个个奇迹和辉煌的精神力量。   

  在克拉玛依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我希望这样的“油味儿”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浸染上这样的“油味儿”,为这个戈壁大漠中的明珠,增添更加璀璨耀眼的色彩!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