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天山南北石榴正红

2025-09-15  

  “这是我亲手打造的‘红石榴’,献给自治区成立70周年。”

  秋日喀什,古城内外瓜果飘香、人声鼎沸。喀什铜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阿卜杜热伊木·艾力自豪地举起他近日制作完成的铜器作品。

  这件硕大的铜制石榴,是天山南北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携手、砥砺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的生动见证。

  9月8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启动。连日来,采访团一行从阿尔泰山麓到叶尔羌河畔,从文旅街区到乡村院落,一路行、一路听、一路看,深切感受到民族团结之花在新疆大地常开长盛、绚丽绽放,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文化交融凝聚团结之魂

  “你帮我来耕良田,我帮你来放牛羊”……9月9日,在阿勒泰市红墩镇“户儿家”文化大院,欢快的歌声不断传来。院里的长条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糕点、水果,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居民围坐桌旁,品美食,话家常,聊到动情处,大家还跳起舞。

  “户儿家”的渊源可追溯至1861年,当时40余户汉族农民迁居至此,与当地哈萨克族等牧民相邻而居、互相扶持、繁衍生息,如今已发展成为各民族3000多人共同生活的家园,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典范。

  多年来,“团结互助、患难相依、共谋发展”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每逢节假日,“户儿家”的人们总会举办家宴,在一起团聚。文化大院负责人李红秀表示,要将这份珍贵情谊传承下去,让民族团结之桥更加坚固。

  从阿勒泰草原上“户儿家”温暖的长桌宴,到帕米尔高原下激荡的英雄史诗,新疆处处回荡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情感相亲相敬的动人旋律。9月12日,采访团一行来到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克州主题成就展,展厅内正上演气势恢宏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其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们前仆后继,带领族人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在欢快的库姆孜和悠扬灵动的口弦琴声中,演唱者声情并茂、挥臂踏歌,每一句吟诵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每一段旋律都凝聚着团结的力量。

  “《玛纳斯》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95后柯尔克孜族青年铁力瓦尔地·白先那洪是一位玛纳斯奇,他表示,《玛纳斯》穿越时空,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文化桥梁。

  江苏游客饶红听完后说:“虽听不懂唱词,但从歌声中能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与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实现共同梦想同频共振。”

教育筑基培育团结之苗

  金狮腾跃,锣鼓铿锵,看着带劲,听着鼓劲。9月11日,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学生们正全力备战该县中小学狮王争霸赛。脱颖而出者,将有机会赴广州争夺“狮王”。源自岭南的醒狮文化,跨越千山万水,在南疆焕发新的活力。

  五年级学生艾斯艾提·玉散说:“舞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六年级一班的音乐课上,努尔艾力·巴图尔挎着提篮,模仿粤剧《荔枝颂》的腔调,一声“卖荔枝哟”刚落,教室里就漾起了欢笑声。广东援疆教师潘康友带来了自家晒的荔枝干,让孩子们在唱腔与果香中,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该校校长帕提姑丽·亚森表示,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开设剪纸、刺绣、书法、英歌舞等社团课程,“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当“岭南醒狮”的鼓点在疏附县小学擂响时,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校园里,一场跨越山水的文化交融乐章正在上演。9月12日,该校音乐老师郭晓东正带着同学们排练音乐剧,孩子们热情洋溢,有的弹吉他,有的打架子鼓,节奏明快,充满朝气。

  昆育楼内,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制作土陶、练习古典舞、学唱昆曲选段……操场上,安塞腰鼓的排练气势如虹。红绸飞舞,鼓声震天,同学们动作整齐划一,洋溢着力与美的自信。校园里,俏皮可爱的形象大使“石榴娃”、随处可见刻有昆山元素的景观石,无不彰显着该校“石榴花开,美好育才”的校园文化理念。

  昆山援疆工作组组长、阿图什市委副书记李铭表示,昆山市把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筑基工程”“民生工程”“未来工程”,通过持续赋能,从硬件支持到人文交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力发展共享团结之果

  每年雪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纷纷汇聚于阿勒泰,在雪上尽情驰骋。

  他们脚踏现代滑雪板,自山顶飞驰而下,感受冰雪运动的激情与活力。而位于阿勒泰市区不远处的拉斯特乡拉斯特村,71岁的斯兰别克·沙和什老人,仍默默坚守着一门古老的手艺——纯手工制作毛皮滑雪板。

  从15岁起,斯兰别克便跟着父亲学做毛皮滑雪板,50多年来已数不清做了多少块。“制作毛皮滑雪板学问很多,选材很重要,木板要稍软些……”初见斯兰别克时,他有些腼腆,可一谈到滑雪板的制作,便健谈起来。

  斯兰别克认为,作为人类最早滑雪活动的“活化石”,制作毛皮滑雪板这门手艺不能丢,这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传承下去。为此,他不仅教会儿子胡安什·斯兰别克制作工艺,还主动收徒,教授本村年轻人及各地爱好者。

  为让更多人知晓这门古老手艺,斯兰别克经常会带着自己制作的滑雪板去各地参展,还在家里建了个小型陈列馆,里面不仅陈列着制作工具和成品毛皮滑雪板等,还展示了制作流程的图片。“只要游客来,我就给他们分享制作过程和背后故事。”他说,很多人喜欢上了毛皮滑雪板,要将毛皮滑雪板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如今,斯兰别克的工坊已成为八方游客阿勒泰之行中的重要打卡点,这不仅为他家带来了收入,更让古老的技艺焕发了新生,成为促进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范例。

  在英吉沙县,当地特色小刀和土陶同样受到各地游客喜爱。英吉沙小刀以其精湛的锻铸技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闻名,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并依托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既保障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也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

  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英吉沙土陶,如今也从日用品发展成广受欢迎的工艺品。9月11日,在土陶村,国家级非遗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明娴熟地展示拉坯塑形,不一会儿,泥坯渐渐呈现出水壶轮廓。游客在他的店里,不仅能观摩全程,还可亲自体验制作。

  “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既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与匠心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看来,新疆正以经济腾飞筑牢发展根基,以文化交融赓续精神血脉,以教育筑基培育团结幼苗,推动各民族共绘发展蓝图,映照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强大生命力和携手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据9月13日《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邵文静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