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记者 郭阳/文 姚继东/图 李景山/图
九月的克拉玛依,秋阳裹着戈壁的风,将“石油红”染得愈发浓烈。在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的演播室里,“辉煌70年 跨越2000万 奋进新征程”的巨幅背景板前,掌声与热泪交替,12位来自新疆油田公司和市融媒体中心各条战线的记者,正用一个个带着油泥香、沾着汗水味的故事,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疆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新疆油田公司相关领导为获得一等奖的选手颁奖。

新疆油田公司相关领导为获得二等奖的选手颁奖。

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为获得三等奖的选手颁奖。
“岁月鎏金,见证70载风雨兼程;征程如歌,镌刻石油人初心使命。”随着男女主持人饱含深情的开场白,会场内瞬间安静下来。台下,既有工作了几十年的老石油人,也有满脸朝气的青年员工,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那里不仅是决赛的赛场,更是一扇回望油田70年峥嵘、看见石油人精神的窗口。
油味里的岁月回响
宣传片《逐光而行》率先点燃现场情绪。镜头里,记者们记录着油田发展的画面,践行自己的使命。第一位登台的是风城油田作业区员工胡玉璇,她指着一张糊着油泥、泛着盐霜的红工装照片,瞬间将观众拉到油田井场。她讲述的风城油田作业区“国防班”班长李荣辉的故事,满是令人动容的细节:50摄氏度高温下紧固116颗螺丝,汗水浸透工服又烤干结成盐粒;驻井340天,把“烂摊子”班组带成“集团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

决赛现场,主持人开场。

决赛现场,选手讲述故事。

活动现场文艺表演精彩瞬间。
舞台的光,随故事流转。新能源事业部员工尹航带大家看见光伏板下的绿色希望,石西油田作业区员工王子薇讲述“王牌井”旁师徒三代的“想打、敢打、善打”,采气一厂员工李虹达用“零下35摄氏度跪雪换压力表”的画面,诠释“守护万家灯火就是守护能源底气”。而最让现场屏息的,是电力公司员工赛依兰・艾尼的讲述:镜头里,电力公司基层班长刘宝明带着班员身披绝缘服,在千伏高压线旁与“致命蓝光”对峙;“在高压线嗡鸣里,我听见油田最强劲的脉搏”,赛依兰・艾尼的话音落时,会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
坚守者的精神群像
储气库有限公司员工巴哈提古力・托汉讲述的故事,让现场多了份温暖的牵挂。她讲述的“40分钟风雪抢修”故事——员工们用身体筑墙遮挡寒风,冻透的双腿却始终没离开井场,只为让北京胡同的豆汁香、上海工厂的机器声、乌昌地区的炉火暖不中断。当讲到主控岗女工刘雪麟为保供与丈夫错开倒班,女儿问“咱家怎么一直不完整”时,台下不少观众悄悄抹了抹眼角。

决赛选手在台下备赛。

活动现场进行了文艺表演。

选手现场风采。
百口泉采油厂员工苏巴提・买买提江的“三张照片”,则勾勒出“压舱石”工程里的奋斗模样:该厂相关负责人周丹面对144口新井投产困境时“能,一定能”的坚定,“海涛班”零下20摄氏度里穿“冰甲”开井的沸腾,“从仰望光、理解光,到追逐光、成为光”,这位年轻记者的感悟,让台下青年员工挺直了脊梁。
宇澄热力公司员工韩玲口中的“蜗牛团队”、红山公司员工王敏婕讲述的红山公司员工蒋爱军术后坚持返岗、新疆油田公司新闻(融媒体)中心员工倪璐戈壁推车后的直播……12个故事,12种坚守,从稠油开发到清洁能源,从电力保障到储气保供,覆盖油田生产的方方面面,像一幅立体的“石油人精神图谱”,在舞台上徐徐展开。

选手讲述储气保供的故事。

新疆油田公司各单位、各部门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宣传部门负责人及员工代表共同观看了此次比赛。
当12位选手的得分逐一公布,颁奖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储气库有限公司员工巴哈提古力・托汉和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员工张曼琪获得一等奖。巴哈提古力・托汉动情地说:“我们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精神的挖掘者,我也会一如既往地讲好油田故事。”
这场“好记者讲好故事”的决赛,早已不只是一场比赛,它是一次精神的接力,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新疆油田精神,从70年的岁月里交到新一代石油人手中。它更是一声出征的号角,为新疆油田向5000万吨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迈进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何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