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杨艺佩杉 通讯员 张世显
9月3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童青少年健康所主任医师罗春燕围绕“如何科学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这一主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同时结合实践经验分享了相关工作机制及成效。
记者: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有哪些?
罗春燕:不同地区的重点健康问题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以下几类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传染病,尽管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泛,特别是在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占比例较高,所以一直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二是学生常见病,如肥胖、近视、脊柱侧弯等,目前仍处于高流行或反复波动的状态,需持续加强防控。
三是伤害,伤害分为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中毒等)和故意伤害(如自杀、他杀),需引起高度重视。
四是心理和行为问题,包括抑郁症、多动症、自闭症等,在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亟须关注和干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罗春燕:学生常见病监测的核心是系统性追踪青少年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例如行为习惯、环境暴露等。通过监测,可准确掌握学生健康现状、比较地区差异、分析变化趋势,从而科学预测风险、确定防控重点,并为制定有效的学生常见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学生常见病监测是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基础,监测所提供的数据对有关部门制定科学防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决策支持作用。
记者:您对克拉玛依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有何建议?
罗春燕:从普遍经验出发,建议在监测中严格遵循国家方案,确保操作规范、人员培训到位和数据准确。学生常见病干预方面,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推进相关工作,避免简单套用其他地区模式,核心在于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地的有效实施路径。
记者:您如何理解“多病共防”策略?克拉玛依可借鉴哪些成熟经验?
罗春燕:“多病共防”是学校卫生的一项基本策略。该基本策略的出发点,是考虑到学生群体中常常存在多种疾病共存的现实。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开展整合型防控,就是围绕学校存在的重点健康问题和实际需求,将现有资源进行统筹与整合,集中进入校园实施综合干预。这不仅是落实多病共防理念的核心措施,也能够实现“一次干预,多病同控”的效果,大幅提升健康工作的效率与覆盖面。上海一些实践表明,这类整合型干预不仅可行,而且能显著提升“多病共防”工作效果。
记者:请介绍一下“学校传染病防控工具包”。
罗春燕:“学校传染病防控工具包”是上海市疾控中心开发的系列资源之一,其核心特点是以科普宣教为主要手段,系统支持学校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传染病防控教育。该工具包涵盖教学视频、宣传海报、教师指导教案及配套PPT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资源,主要用于支持“月月学”健康教育活动——即每月依据季节性流行病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健康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