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解放思想 打开大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纪实

2025-09-0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沙露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创业,到20世纪60年代的探索调整,克拉玛依油田在风雨兼程中不断成长。老一辈石油人用汗水与热血铸就的坚实根基,不仅让这片荒原崛起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更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岁月奔涌向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克拉玛依油田也迎来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面对勘探技术瓶颈与资源开发难题,克拉玛依石油人以“解放思想、打开大门”的魄力,开启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开发建设变革。他们大胆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团队,在准噶尔盆地掀起勘探热潮;全力攻克重油开采技术难关,让“愁油”变“富矿”;同时胸怀全国,积极输送人才与技术支援兄弟油田建设。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克拉玛依油田以创新突破与无私奉献,书写下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壮丽篇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送出去,全国“一盘棋”

  20世纪60年代,全国石油工业大干快上,发展迅猛。除新疆南北疆的两大盆地外,四川中部、东北松辽盆地(即大庆地区)、华北和苏北、青海柴达木、银川、鄂尔多斯、贵州以及新疆境内由玉门油矿负责勘探的吐鲁番盆地都在集中力量进行石油勘探,其中一些地区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20世纪70年代,“太托拉”卡车是拉水主力车型。

  根据石油部的要求,全国石油系统发扬内部“一盘棋”精神,大力支援新油田,调拨精兵强将参加大会战。

  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之初,受到了来自全国的无私支援,此时,克拉玛依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支援新油田开发建设的任务,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了人才、技术和一切需要奉献的物资。

  1960年,大庆油田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开始抽调骨干支援大庆会战。

  当时在钻井处工作的王德贤是一名7级电工,同时也是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先进个人、生产标兵。单位领导问他想不想去大庆,王德贤有些犹豫,家里的母亲老了,孩子又太小,自己去大庆后,家里万一有困难谁来照顾?但是,看到成百上千的职工离开家乡去参加大庆油田会战,王德贤的心里难以平静。为祖国开采大量原油,是每一个石油工人的愿望。于是他暗下决心,只要组织需要,他会义无反顾奔向会战工地。

  1961年,红山嘴钻采处职工全部调往大庆,王德贤也随之前往。刚到那天,大庆汽车修理厂的厂长就来帐篷看望他们。听说新疆来了一位高级电工,这位厂长特意找到王德贤,让他解决一个难题。原来,前天他们安装了一台发动机,但是一直都无法发电,全厂上下十分着急。王德贤听后立即赶到工地,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原来是机芯安装反了,调整后排除了故障。这件事一下让整个汽修厂都轰动了,都说:“克拉玛依电工的技术了不起。”

  1960年和1961年,新疆石油管理局从克拉玛依矿区和独山子矿区共抽调了5600人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们中有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他们为全国最大油田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共奋进,支援新油田建设

  在支援兄弟油田的建设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屡创佳绩。

  1960年7月1日,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在万人大会上树立了“五面红旗”,随后,石油部机关党委作出《关于学习王、马、段、薛、朱运动的决定》。其中,紧随“铁人”王进喜之后的就是新疆石油管理局1202钻井队队长马德仁。

  1965年7月,1202钻井队与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先后用7个月21天的时间钻井6万米,达到了当时世界钻井最先进水平。

  1966年,1202钻井队获得中国石油工业部“优质快速钻井队”“五好红旗单位标兵”称号。

1975年,在新井喜喷原油的当天,职工们头戴新铝盔,穿上新工装,欢呼雀跃。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每当全国有新的油田发现,克拉玛依油田都无私抽调职工前往支援。197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先后选派4995名职工支援江汉油田、长庆油田、辽河油田和华北油田的开发建设;1975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又派出2576名职工支援辽河、长庆、江苏油田和石油管道局的开发建设,为我国石油工业的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

  克拉玛依,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请进来,引进法国地震队

  据相关统计数据,从1952年至1979年,在长达28年的岁月里,准噶尔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为3.2亿吨;但从1980年之后,随着勘探技术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盆地地质储量快速递增。

1978年,专家在帐篷化验室里分析泥浆性能。

  对此,原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李立诚曾深有感触地说:“1980年可以说是新疆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步,让我们向前跨越了差不多30年。”

  准噶尔盆地东部一直是勘探人长期关注的有利区域。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新疆石油管理局在该地区进行地质普查、重磁力普查,发现了一批构造和大量油苗。

  从1980年开始,新疆石油管理局引进法国地震队在该地区进行数字地震勘探,发现了火烧山南背斜、沙南背斜等潜伏构造。这一切使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在20世纪80年代初,决策“开展新一轮的盆地区域勘探,开辟盆地东部探区”时有了充分的依据。恰在此时,石油工业部将准噶尔盆地东部列为全国三大重点勘探区块之一。

  决策者们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部署了准噶尔盆地勘探从西北缘到东部的战略大转移。

  到20世纪80年代末,盆地东部10年的勘探共钻探井181口,有55口油井获得工业油流,发现了火烧山、北三台、三台、甘河等4个油气田。同时,随着火烧山、北三台油田迅速投入开发,在准噶尔盆地东部以上二叠系为主要生储盖组合的新含油区已经形成。在三台地区的三叠系和侏罗系中也获得了工业产量。

  一个北抵克拉美丽山边,南达博格达山前,南北分布百余公里,与克拉玛依东西呼应的准东油区初具规模,到1989年,准东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86.51万吨。至此,准噶尔盆地东部勘探终于实现了与西北缘勘探比翼双飞的格局。 

  是的,火烧山油田的发现不仅是准噶尔盆地勘探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转移,而且它还使勘探首次在二叠系获得重大突破,并创下了当年全国探井成功率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油田勘探、生产建设从拼体力、拼设备的落后状态,转移到大搞技术革新,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上来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现代勘探技术的突破取决于地震勘探技术的突破。从1979年开始,新疆石油管理局挥出大手笔,大胆从法国和美国引进先进的地震勘探队伍,引进先进的数字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装备,从此,新疆石油物探面貌焕然一新。

  大手笔带来了大突破。1980年以前,准噶尔盆地的地震勘探主要依靠的仍然是20世纪60年代国产的模拟磁带仪,勘探运输车辆是嘎斯63和解放牌,这导致了长期以来石油勘探只能围着盆地溜边转,大沙漠成了地震勘探的禁区。有了数字遥测地震仪、先进的三维地震技术,准噶尔盆地演化了几千年的地层变迁秘密也被逐渐揭开,一系列含油构造也接连被发现。

学技术,中法合作展新貌

  1983年10月,中法第一次合作圆满结束。

  这是中国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第一个陆上合作合同,也是我国第一次雇请外国陆地地震队在新疆进行地震勘探。同时,新疆石油管理局配套引进相应的地震资料计算机处理系统的软硬件,使新疆地震勘探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3年来共完成地震测线118条、8687公里,覆盖次数24―48次,139.7%超额完成合同规定的野外采集任务。

20世纪80年代,中方专家与法国地震队专家交流。

  中法合作,第一次突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禁区,成功做出了多条横穿盆地腹部的大剖面,在盆地内证实和发现了局部构造35个,断裂30条。在双方合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使新疆石油管理局地震勘探的质量与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1个地震队完成的年工作量,相当于以往10个队的年工作量,特别是在质量上由以往的1―3次覆盖提高到了24―48次覆盖,取得了更加准确和以往地震难以取得的地下深层资料。在盆地东部,根据相关资料确定的火南一井,首次喷出工业性油流,从而发现火烧山油田,被列为1986年中国10大发现之一。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看到新华社的相关报道后,称赞道:这种做法在思想上、技术上、效益上有相当大的收获,特别是对我国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和思想领域震动很大,值得学习与推广。

  1985年4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石油管理局再次与法国合作,在盆地进行三维、微三维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为期两年,完成地质剖面5249公里。同时,新疆石油管理局引进多道地震遥测仪器,成功开展了三维、微三维等多项新技术的数字处理,从而使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地震勘探技术迈进数字化时代。

  依靠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新疆石油管理局搞清楚了盆地的大格局,揭示出了主力生油层的分布及运移规律,为以后进行资源评价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更加坚定了克拉玛依石油人在盆地寻找大油田的决心。

解难题,重油开发启新篇

  20世纪80年代初,寻找第二个、第三个克拉玛依的呼声激动着千千万万石油工人的心怀。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克拉玛依在哪里呢?

  在克拉玛依油田开发之初,石油工人们就发现,不少油井产出的原油非常粘稠,几乎流不动。

  人们把这种油叫作“稠油”,后来,这种油有了一个外号,叫“愁油”――因为流动性差甚至几乎没有了液体的性质,采出程度非常低,让人发愁。

  它的学名叫作“重油”,在克拉玛依油田探明了2亿吨的储量。

  克拉玛依油田的重油用处非常大,与全世界其他油田的重油相比,它富含环烷烃,可以制造出具有优越性质的润滑油和特殊性质的轻工业用油,经济附加值很高。

  在技术落后的20世纪60年代和“十年浩劫”当中,克拉玛依油田还无暇重点关注重油。

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在化验室做实验。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科技进步,20世纪80年代末,大规模的重油开发提上了克拉玛依油田的议事日程。

  位于克拉玛依东北方向四十公里处的九区,油井密布,钻塔林立,电网四通八达,明暗水渠纵横交错。这里就是当时正在开拓中的九区热采工地。

  九区属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逆掩断裂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稠油资源。这里的稠油油藏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储量有上亿吨之多。由于油层埋藏浅,储藏物性好,原油比重和粘度变化范围大,因此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进行热力采油的理想油区。

  1984年,油田工艺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从风城热采基地转战九区,在九浅一井揭开了浅层稠油勘探的序幕。经过一百多天的开发性试采,取得初期日产18吨的喜人成绩,获得了工业性热采开发的可靠资料。

  为了提高采油水平,加快开采速度,科技人员们在多年研究的热采工艺基础上,围绕九区浅层稠油的特点,开展了完井、注汽、抽油等7个方面、15个新技术课题的研究,经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试验,使浅层稠油开发的热采技术初步完善,并且成功配套。

破难关,热采技术结硕果

  转眼到了1987年,六9区率先成为克拉玛依油田重油开发的主战场。

  当时,采取的开采方法是“注气吞吐采油”。重油产量很快突破100万吨,但仍然面临开采程度低、能耗大的问题。

  此后,以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兼主任工程师彭顺龙为代表的科研人员接过了这副重担。

  “我们过去搞了十多年稠油开采技术研究,但没有重大突破。如果我们这些人在10到15年再搞不出来,就愧对党的培养,愧对子孙后代。”接下任务的彭顺龙发出了铮铮誓言。

  就这样,在彭顺龙等一大批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持续攻关下,蒸汽吞吐开发技术难题不断被攻克。

  为加大稠油开发力度,1986年11月24日,新疆石油管理局稠油开发公司成立,1988年更名为重油开发公司,这标志着中国稠油开发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稠油注采技术从探索迈入实施阶段。

  1989年,克拉玛依油田稠油产量已达107.5万吨,重油开发公司也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克拉玛依油田第三个百万吨采油厂。克拉玛依油田的稠油开发迈入新阶段。

  赶在20世纪80年代即将结束时,稠油热采技术奥秘的层层大门终于打开:浅层稠油开发工艺技术历经波折,从吞吐到汽驱两大课题共完成26个攻关专题,取得了39个研究成果,其中有5项达到国际水平,有10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了钻完井、汽驱、采油、检测模拟四个方面的技术配套,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运用这套技术开发的九区,1990年稠油年产量已达143.5万吨。《浅层稠油注蒸汽吞吐工艺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先进奖。《克拉玛依九区蒸汽驱开采技术研究》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七五”科技进步奖。这份跨越时代的坚守与突破,不仅续写了克拉玛依油田的传奇,更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铿锵誓言,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程中久久回响。

  (参考文献:《新疆石油报》克拉玛依油田年产突破千万吨纪念特刊《油龙腾飞准噶尔》)、胡伟华著《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全记录》、袁舟滨著《克拉玛依演义》、高宇飞著《克拉玛依油田稠油开发历程综述》等)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腊洁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