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最深厚伟力在哪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中国人民和平信念为何如此坚定?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新华社播发一组4篇“学习手记”,用故事和细节探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深远意义和时代启示,鉴往知来、砺行致远。
“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早在全面抗战打响3个多月后,民主人士晏阳初就写下一段文字: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生动体现在抗战英雄身上。他们用热血换来了山河再造,用生命为爱国刻下悲壮注脚。
回望历史长河,“国破山河在”的悲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怀,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正是这份在血与火中淬炼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穿越五千年风雨而不倒的精神脊梁。
点击标题看详情:学习手记丨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无论是烽火岁月,还是和平盛世,党旗在哪里,哪里就是前进的方向。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以穿越迷雾的远见、百折不挠的意志、气吞山河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历史的结论,写在时间长河里,更写在人民心中。
“河出昆仑派九州,屹然砥柱立中流。”从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到领航复兴的坚强核心;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到夺取新的更大胜利……我们的党坚强有力,我们的人民无比豪迈,我们的事业前途光明!
点击标题看详情:学习手记丨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地道战将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麻雀战忽聚忽散、时东时西,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敌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让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青年时期,习近平曾听长辈回忆在太行山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的艰苦岁月:“那个时候,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
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朴素话语中蕴含的是共产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深厚感情。
点击标题看详情:学习手记丨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中国为和平而来”。
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深知和平的可贵。习近平主席言辞坚定: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这一庄严承诺,不仅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更植根于中华民族“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理想的文明传承。
世界愈发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点击标题看详情:学习手记 |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来源:新华社
本期编辑: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