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寇瑜 通讯员 王菲
自“八五”普法规划启动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围绕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石油之城”的独特禀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与红色基因的血脉传承,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普法新路。

2024年9月14日,我市举办青少年“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图片由市司法局提供)
通过将石油精神的坚韧底色、红色法治的信仰力量、团结友爱的和谐理念贯穿于普法工作各方面,我市以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为突破口,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我市不仅获评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更连续12年入选“中国最安全城市”,将良好的法治环境铸就为城市最闪亮、最核心的竞争力。
“八五”普法期间,我市以“走在前列”的使命感和“干在实处”的责任感,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法治建设新画卷,描绘出全民普法与基层治理互融共进、法治信仰与人民幸福感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以民为本
制度创新激活法治源泉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其最终目标是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我市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将法治的温暖精准送达每一位需要的群众。
“真没想到,这个保险制度这么给力,我一分钱没花就打赢了官司,拿到了13万多元的赔偿款!”市民张爱香在拿到判决书和赔偿款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而令她赞不绝口的,正是我市于2015年在全国首创的“个人法律费用保险制度”。

2024年5月30日,市司法局组织基层人民调解员和乡村“法律明白人”在乌尔禾区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法治宣传活动。(图片由市司法局提供)
这项制度的设计初衷是破解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面临的“打官司难、请律师贵”的现实困境。市民可自主自愿投保,同时,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共同出资150万元,为全市范围内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进行“兜底”,统一购买法律费用保险。
当受保群众遭遇法律纠纷时,从法院诉讼费、执行费、司法鉴定费再到律师代理费等一系列费用,均由保险公司以理赔形式支付。这一制度创新,为群众依法维权提供了坚实保障,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2025年4月,该制度荣获第七届全国法治政府奖。
口碑是最好的宣传。张爱香的亲身经历,比任何形式的普法宣传都更具说服力。它让“有事找法、遇事用法”的观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的转变,正是法治宣传实效的最好体现。我市以人民为中心,将制度创新作为深化普法工作的“金钥匙”,让群众在每一次具体的法律服务和维权实践中,真切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系统构建
顶层设计擘画普法蓝图
宏伟的法治大厦,离不开坚实稳固的顶层设计。我市坚持系统思维,将普法工作置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中谋划和推进,构建起一套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大普法”工作体系。
为了切实做好普法宣传,我市将普法纳入“十四五”规划及法治建设总体布局,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同”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克拉玛依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印发,为普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了打造高素质普法队伍,我市通过举办“法治大讲堂”“与法有约”法治沙龙等活动,累计培训普法工作人员超2200人次,有效提升法治工作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市成立了由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和执法骨干组成的“八五”普法讲师团,为全市各单位、行业提供公益普法宣讲服务,推动法律知识走进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此外,我市还积极吸纳退休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专业人才组建“法律明白人”队伍,并吸纳律师组成“法治讲师团”,不断充实普法力量。
精准滴灌
分类普法做到润物无声
我市摒弃“大水漫灌”,采取“精准滴灌”的策略,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普法,实现了法治精神的入耳、入脑、入心。
抓住关键少数,引领法治风尚。我市紧抓领导干部这一核心群体,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政府常务会议学法的首要内容,并建立“常态学法+任前考法+任中讲法+年终述法”四位一体机制,将法治素养贯穿干部选任管理全过程,429名新提任干部考法通过率100%,年终述法覆盖面持续扩大,好评率高达98.95%。
培育未来希望,筑牢法治根基。全市46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构建“思政教师+法治副校长”双师协同教学模式。“同上一堂法治课”“送法进校园”等活动累计开展近2000场,覆盖师生20万人次。我市连续3次荣获自治区“宪法小卫士”优秀组织奖。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等平台将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道德培育有机结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市在全疆率先推行“中小微企业法律费用保险”,并建立“法治保障联合体”,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369家初创企业免费提供“法律管家”。驻市央企新疆油田公司将“依法治企”纳入业绩考核,公司律师数量较2021年激增560%,法治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服务社会大众,彰显法治温度。我市创新的“一题一策”机制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油城逐梦・籽籽同心”法治夜市将法律服务融入烟火生活,“法援惠民生”专项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雪中送炭,全疆首个“骑手学院”为新业态劳动者赋能维权,“请你当法官”项目让群众沉浸式体验司法公正,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法治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深度融合
普治并举彰显法治效能
我市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深度融合,将法治宣传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实现了普法与社会治理的同频共振。
我市将普法融入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立克办”App、数字人社工“小克”、新疆首个数字人警察等智慧法治工具的作用,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依托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优势,我市通过实施“引领、双驱、合规、助企、强基、提质、提升、数智”八大工程,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同时,我市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普法队伍从最初的25人发展壮大至755人,其作用辐射全市各乡村、街道、社区乃至各行各业。此外,我市通过推动村(居)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结对共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及动态管理,克拉玛依区小拐乡和谐村、小拐村分别获评全国、自治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持续开展的“法润天山·国旗下普法”活动更是成为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的响亮品牌。
我市将普法与矛盾化解工作相结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搭建起融合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多元调解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纠纷化解过程中,我市同步开展普法宣传,形成了“胜利号角”“七色花”“乡音乡情”等23个独具特色的“普法+调解”品牌,平均调解成功率高达98.84%,实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普法一方、治理一域”的良好社会效果,信访问题依法调处化解率稳居全疆首位。
守正创新
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我市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守正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油城”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建强红色法治阵地。我市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石油精神与普法宣传进行“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动区、街道、社区(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共建。我市精心打造的克拉玛依宪法主题公园,将法治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石油文化巧妙融合,成功入选自治区第一批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建设21个小而美的“普法口袋公园”,使其与大型法治文化公园、体验式法治教育基地互为补充,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法治文化圈”。克拉玛依文博院作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观测点及“青少年红色研学”实景教学点,发挥着收集学法需求、推广普法资源、测评法治素养的多重功能。同时,我市颁布实施《克拉玛依市石油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法治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构建云端普法矩阵。我市主动拥抱数智时代,以“互联网+法治文化”为抓手,建设“报、台、网、端、微、屏”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克拉玛依广播电台的《百姓热线》栏目5年来播出民法典专题内容近700期。各政法单位及执法部门的新媒体账号形成了强大的普法矩阵,“法治克拉玛依”抖音号荣获2023年度自治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优秀政务账号称号,是全疆司法行政系统及克拉玛依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账号。
打造法治文艺品牌。我市成立法治文化创新平台“青年影像计划・法治文化创投中心”,创作出普法舞台剧《于情于理》等多部优秀作品,该项目获评“新疆政法系统十大精品案例”和国家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重点项目”。全疆首部反诈话剧《天下无诈》,巡演足迹遍布全疆4个地州,线上线下受众超10万人。原创的“小迪”法治宣传动漫IP,获得了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普法使者。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回望“八五”普法之路,我市交出了一份厚重亮眼的“成绩单”。面向未来,这座因油而生、因法而兴的城市,必将继续高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化“油城样本”的实践内涵,让法治成为城市发展最坚实的根基与最温暖的底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贡献更加磅礴的法治力量。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