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向东
作为青年写作者,品读申广志的《石油季节》,以及他前期的诗歌集《不期而遇》《直立行走》《水晶墙》,最触动我的是诗人申广志的写作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走势。一本诗集的诞生,既是对一段写作的总结,更是对过往书写模式的告别。
从1984年在《伊犁日报》发表的诗歌处女作《植树——唱给老园丁的赞歌》到1986年刊发在《绿风》诗刊的《牧羊晚归》,再到1987年《石河子报》上登载的《神秘的国境线》,申广志的创作轨迹清晰可见。处女作情感表达更直接,已见真诚与灵气;两年后的《牧羊晚归》,情感表达更疏朗跳脱,细节观察更具力道;《神秘的国境线》则将形而上与形而下完美融合,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这种进步,源于他对诗歌的执着与深耕。
在近七年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始终勤于思考,在炼字炼句上绝不妥协。这种态度延续到诗歌集《石油季节》中,如《远行》《斜树林》《短信里听不见哭声》等作品,既扎根石油领域,又超越行业本身,着力书写其背后人性。他不依赖行业的陌生化优势,而是将石油作为载体,用诗家语呈现普通人的爱恨情仇,语言流畅纯正,节奏明快。
从乡土诗、军旅诗到石油诗,申广志的创作一直在变,但对诗歌的敬畏与热爱从未改变。这种变化,是突破“旧我”的勇气,是驾驭多种题材的底气,更是冲破同质化的利器。他在变化中,不断出新、出奇、出彩,从而抵达了生命的岸,成为一位有温度、不停攀登的诗人。
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曾写下:“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我想这几个瞬间里一定有诗人申广志的《直立行走》《不期而遇》《水晶墙》和今日的《石油季节》。而他与我都坚信:先有生活,才有诗。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诗歌的坚守、对石油背景下人性的书写,值得我们每个写作者学习。
(曹向东,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克拉玛依市<石油>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白碱滩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何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