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培基(石油开发专家、新疆油田公司原副总经理)
1966年,我大学一毕业就来到克拉玛依油田,直到退休,我都没有离开过这里。在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心里想着油,手里干着油,以拿油为己任,以增产为幸福,以油田发展为欣慰。对我个人来说,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给了新疆油田。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的石油生涯,那就是21个字:苦在火烧山、赢在彩南、难在小拐、喜在石西、胜在陆梁。
1987年5月开发火烧山油田的时候,我是第一任火烧山采油厂厂长,我亲眼见证了这个油田从无到有的过程。当时油田开发建设的条件很艰苦,光说它的苦,都能写一本书。
在火烧山油田,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不仅奖金和福利谈不上,就连喝的水质量也不达标。再拿吃饭来说,当时2000多人的队伍只能挤在一个小食堂里吃饭,每次吃饭时我和其他领导都要亲自安排指挥,才能避免混乱。
当然,说苦并不仅仅因为生活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当时火烧山油田的开发难度很大。火烧山油田是一个构造特别复杂,裂缝十分发育,边底水活跃的复杂油田。开发初期,由于认识不足,技术储备不够,当时的开发并不太理想,没有见到一个百万吨的油田,我很是痛苦和忧虑。但在积累经验和采用先进技术后,我们终于实现了火烧山油田的相对稳产。
1992年5月,我接到了开发彩南油田的任务。
彩南油田是一个先天条件非常好的油田,再加上后来从方案开发到实施,整个过程管理得非常到位,实现了“两新三高”的科学管理模式,成为我国建成的第一个百万吨级沙漠整装油田,油田稳产近10年,为克拉玛依油田上千万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先天好,后天也好”。
1994年,我从彩南油田回来后,马上又参加了石西油田会战,在石西油田会战中担任第一任项目部经理,当时开发石西油田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克拉玛依油田保持箭头向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拐油田的开发在我工作生涯中是最难的一段经历。因为当时对这个油田认识不清,开发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996年9月下旬,小拐油田日产上千吨后,还有28口井待产,我制定了日产上1500吨的目标,结果产量没有上去,反而大幅下降。当时,我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当年的产量怎么完成?那一年,我和科技管理人员想方设法,从钻井工艺到采油工艺,一直到油田管理,找原因、定措施,努力遏制下跌趋势。小拐每一口油井投产排液,我几乎都守在现场,我多么盼望能听到管线中原油哗哗的流淌声,多么盼望一个高产油田的诞生。无奈,我们碰到了国内外都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最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所幸的是那一年,石西油田石炭系的水平井和直井,喷出了高产油流,弥补了产量缺口,保持了原油总产量箭头向上。
陆梁油田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克拉玛依油田开发的第一个百万吨级大油田,虽然先天是一个比较难的油田,但是后天开发得很好。2001年建党80周年之际,我们就是用陆梁油田日产上千吨,给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陆梁油田也为克拉玛依油田上千万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我们石油人共同建成的第一个西部千万吨油田,我真的是无限感慨在心中。能够赶上上千万吨,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好的机遇。老一辈的石油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特别是留下了开发建设油田的好思想和好作风。我们正是在老一辈石油人认真工作的基础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实现了原油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终实现了建成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的梦想。
总之,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为油而苦、为油而忧、为油而喜。如果这样,相信我经常梦想的憧憬,一定会尽快地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原载于新疆石油报特刊《油龙腾飞准噶尔》“为油而苦 为油而忧 为油而喜”一文,作者 莫延兰,本文有删减)
人物名片
姓名:董培基
职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新疆油田公司副总经理
荣誉:2003年退休后,被返聘为新疆油田公司高级开发顾问。曾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