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狂风呼啸的戈壁深处,零星油苗悄然渗出地表,黝黑黏稠的液体,在灼热的阳光下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彼时无人知晓,克拉玛依这片沉寂万年的荒芜之地,即将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自力更生史上的第一块基石。
这片区域,被称为“黑油山”。1954年,由中国和苏联两国地质专家组成调查队,对克拉玛依黑油山—乌尔禾地区进行地质普查,作出含油远景良好的判断。
1955年6月14日,是一个铭刻史册的日子。独山子矿务局地质调查队的8人先遣队,骑着马和骆驼,带着简陋的行李与工具,挺进黑油山腹地。罗盘指路,地质锤叩问大地,在无垠寂寥中,执着地寻找着“工业血液”的蛛丝马迹。
“铺盖卷、地质锤、手镐、罗盘、测绳,是我们的全部家当。白天戈壁滩像烤炉,晚上一场大风,帐篷说掀就掀!可一看到原油从岩缝中自然渗出,我们都激动坏了!每个人都坚信,这里藏着大油田!”8月20日,85岁的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退休地质专家王福来声音里仍有当年的兴奋。

1955年,钻探队伍开进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黑油山下,在亘古荒原打出第一口钻井。(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风餐露宿数月后,1955年7月6日,在黑油山一个小土丘上,克拉玛依一号井开钻。独山子矿务局1219青年钻井队队员在钻台前立下铮铮誓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
钻井队由36名各民族职工组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当钻机因缺水停摆,队员们默默省下自己的饮用水,一点点注入柴油机的水箱;面对来自地下300米深处的猛烈井喷,他们用血肉之躯拼死搏斗,硬生生护住了这口承载着石油工业希望的“生命井”。
1955年10月29日,钻头挺进620米深处时,积蓄万年的力量终于喷薄而出:滚滚油流,从井口喷涌而出。
“当时,整个井场沸腾了!大家欢呼,跳跃,热泪盈眶……”王福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哽咽。
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克拉玛依一号井开发建设以来,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市艰辛的建设历程。克拉玛依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闵勇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工业十分落后,全国原油年产量只有40余万吨,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三分之一。克拉玛依一号井的喷涌,不仅宣告了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更点燃了新中国石油勘探的燎原之火。
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在新疆克拉玛依诞生!喜讯如惊雷,滚过戈壁,震动全国!《克拉玛依之歌》响彻大江南北。1956年,党中央发出“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号召。一场举全国之力的大会战,在戈壁深处浩荡展开!石油工人、技术人员、转业军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栖身简陋的“地窝子”,啃窝头就咸菜,喝苦涩的地下水,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在亘古荒原上垒起石油之城的雏形。
1958年,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克拉玛依市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

2015年10月29日,在新落成的克拉玛依一号井景区,克拉玛依市生日命名仪式举行。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从一号井发端,克拉玛依石油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不仅成功攻克了稠油开采技术瓶颈,更开创性地研发出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这一突破性技术将稠油采收率提升至60%以上,推动油田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年产量历史性地突破千万吨大关,成为中国西部首个千万吨级油田,创造了石油开采史上的又一奇迹。克拉玛依油田在时代浪潮中成长,名称也发展为更具包容力的“新疆油田”,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截至目前,这座大油田已经累计为国家贡献近4.5亿吨原油。

2021年6月17日,克拉玛依一号井景区大油泡雕塑。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如今,克拉玛依一号井成为了承载城市和油田记忆的景区,保留了当年的采油设备。1982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克拉玛依一号井东10米处建成克拉玛依一号井纪念碑。2015年8月,开辟克拉玛依一号井景区。2013年5月,克拉玛依一号井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游客到此参观。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本期编辑:王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