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

年龄:42岁
职务/身份: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博士、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教师
家乡寄语: 愿克拉玛依永远流淌着希望;愿每一滴石油都成为创新的火种;愿“克拉玛依”之名永远焕发新颜、在丝路长空闪耀。
我为家乡献一策:希望克拉玛依充分挖掘石油文化,弘扬克拉玛依精神,以更多形式的艺术创作和塑造,打造西部石油特色文旅城市,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把这座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娄林毅 张丽 高宇飞
在初夏的中国音乐学院校园里,她将头发随性地扎成马尾,身着一件灰色外套、一条黑色的微开衩的中长裙,背着带有学院标识的布包,在绿荫和音乐厅间款款而行,像极了一个轻盈纯粹、气质超然的音乐精灵。
她就是作曲家贾悦,克拉玛依人,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资助人才,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与作曲学科副主任。
从7岁开始练琴触摸到音乐之门,到拥有自己第一台钢琴,再到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克拉玛依藏着她太多的经历、故事和感情。
家乡,究竟意味着什么?“克拉玛依不仅是我的家,新疆广阔的天山山脉、茫茫的戈壁大漠、热情洋溢的人民更为我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支持、引领着我走到了今天。”贾悦说。
家乡·礼物
2025年5月23日,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2025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北京学术研讨会暨中青年作曲家交流会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正在进行。
一曲带有明显新疆元素的《丝鸣鼓琅》备受瞩目。在近10分钟的表演时间中,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一个手鼓配合默契,用一个个或明亮、或悠扬、或低沉、或激越的音符,演绎出丝绸之路上人们聚集在圆月之下,拨动琴弦、击打手鼓,或娓娓道来进行倾诉,或昂扬欢快高歌曼舞的美好意境。
贾悦正是《丝鸣鼓琅》的作曲者。舞台下,她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台上的演奏家,全身心地感受每一个细节,就连脚尖都在不自觉地随着节奏微微敲击。
一曲终了,如潮的掌声经久不息,贾悦缓缓起身,向观众和台上的演奏家深深致意。
“除了明显的手鼓部分,在一大段诉说式的慢板之后,你是不是还听到了一段熟悉的新疆旋律?”音乐会结束后,她笑着问记者。
怪不得那么熟悉!
“这段旋律可是克拉玛依给我的‘宝贵礼物’!”贾悦说起了一段并不久远的往事——
那是在贾悦上大学时,有一年她放假回家,克拉玛依市文联的杨海鸣老师知晓她是学音乐的,就将自己珍藏的一套新疆民歌集简谱送给了她。
透过泛黄的纸张,那些悠扬的旋律、充满动感的激情一下子就吸引了贾悦。后来,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她都时不时地翻起这本“绝版老书”,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温暖的力量。
在写《丝鸣鼓琅》时,贾悦突然产生了灵感,一段旋律不由自主地盘旋在了脑海。“将这段旋律写进曲子,既是我对过去的回溯、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家乡、对新疆的一种感谢。”她说。
熟悉贾悦音乐作品的人,都会被其中体现的中国元素、中国精神、中国气象所倾倒。在“ISCM国际现代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成都中青年作曲家交流会”等多项活动中,她的音乐作品都大放异彩。
而新疆,始终是贾悦灵魂深处最钟爱的地方,也是她最愿意用音符表达的地方。由她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那拉提狂想曲》,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于她2010年在新疆伊犁地区那拉提草原的一次难忘经历。该作品入围第二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并在国家大剧院展演。作为快板部分的音高素材,作品中一首伊犁地区古老的民歌在音乐的展开过程中进行变化、展衍、派生,令人印象深刻。
著名指挥家、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浙江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张艺评论《那拉提狂想曲》说,这部作品主题鲜明,结合青年作曲家在新疆出生成长的经历,用浓郁的、典型的新疆风格的音乐,表现出了载歌载舞的生活,表现出了她歌唱的地方。
家乡·印象
谈及家乡印象,对于从小就练琴的贾悦来说,自然跟练琴有关。
“克拉玛依是我的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她追溯自己的音乐生涯说。
在贾悦上小学一年级时,克拉玛依技工学校小学音乐老师张玲发现了她的音乐特长,开始教她学电子琴。
贾悦清楚地记得,从她家到老师上课的地方大概需要步行10分钟。这段平平无奇的路,却一直在她的记忆深处闪烁着特别的光芒。
那是一个下雪的冬日,小贾悦背不动比她个头儿还高的电子琴,只能拖着走,到了有台阶的地方,就努力扶起来,一点一点往下挪,以免磕坏了琴。可这段路,她从不觉得苦,因为她心里有对音乐的爱。
冥冥之中,上天给予了贾悦更好的未来。电子琴刚学半年,张玲老师就找到她的父母,建议他们让贾悦学钢琴,原因无他:“这孩子有天赋,一定要好好培养。”
买一架钢琴需要三千多块钱,钱不够怎么办?借!克拉玛依没有卖的,怎么办?去乌鲁木齐!——为女儿计划深远的贾悦父母没有犹豫。
直到现在,贾悦都清楚地记得那辆装着钢琴的汽车驶到家门口的情景,爸爸妈妈和一群叔叔瞅着这个稀罕物件,研究了好久怎么搬、怎么放,唯恐磕着碰着这个“宝贝”。
接下来,该是贾悦兑现承诺的时候了!要知道在买钢琴前,她已经拍胸脯给爸爸妈妈打了保票:一定坚持每天好好练琴。
从父母陪伴到自己一个人坐车来回两个多小时去市区上课,风雨无阻的往来奔波中,贾悦在快速成长。
“因为学琴,我也是挨过打的。”贾悦笑着补充道,“虽然不多。”
到了初中二年级,贾悦在学琴时没有了不断突破的感觉,瓶颈感让她对上课失去了兴趣,于是,她开始逃课,但仍然按时出发、按时回家。纸终究包不住火,很快,她的小伎俩就被父母发现了。
“虽然挨了打,但值得。”让贾悦高兴的是,开明的父母理解了她的问题所在,还帮她联系到了乌鲁木齐的老师继续上课。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进入了贾悦的视线。“到北京去,到更专业的地方继续学!”这成了她新的目标,也成为她进入音乐新世界的起点。
15岁时,贾悦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此后,她在求学之路上一路前行,在中国音乐学院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任教。
对克拉玛依、对新疆,贾悦内心充满了感激。“我不会容忍任何人说新疆、说克拉玛依的坏话。”她情绪略有些激动地说,“每当碰到不了解实情的人不负责任地评论新疆时,我都会跟他们讲真实的新疆、真实的克拉玛依。”
这些年来,随着新疆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和各地人对新疆了解的日益加深,各种误解被不断消除,每次听到从新疆回来的人说新疆的景色优美、美食好吃的时候,贾悦的内心总是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家乡·未来
“你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啊克拉玛依……你这样的鲜艳这样的雄伟这样的美丽,啊克拉玛依克拉玛依……我要歌唱你我要靠近你,你是大西北的宝石……”一曲《克拉玛依之歌》,让无数人了解了克拉玛依。
“这首歌既有深情倾诉的婉转低回,又有人类史诗的激扬宏大,既有面对荒凉的苦涩,又有创造发展的甜蜜,歌词、旋律都极具魅力,给人以无限希望和无穷力量。毫无疑问,这首歌已经成为克拉玛依的精神文化符号之一。”对于如今已是作曲家的贾悦来说,她无疑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从1997年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至今近30年间,在贾悦身上,克拉玛依的印记依然清晰。
“克拉玛依人就像一颗新疆红枣,外边有一个略硬的皮壳,略微有点高冷,中间是甜蜜的果肉,交心了立马就能掏心掏肺,内里又有坚硬的果核,面对原则问题能做到坚持不退让。”贾悦这样形容她心目中的家乡人,而她自己也正是这样一个人。
家乡的变化她看在眼里、喜在心间,克拉玛依媒体的视频号、抖音号她都关注。“克拉玛依是我的家,祝福家乡越来越好!”贾悦说。
她现在最想去的是独库公路,最想吃的是三厂老街市场的火锅鱼,还有必不可少的克拉玛依凉皮子。
“我特别愿意给没去过克拉玛依的人介绍这座可爱的城市,除了美食,世界魔鬼城的神奇雅丹地貌、独库公路盛夏都能抓到雪的达坂,还有记录着克拉玛依发展历史的博物馆。”贾悦说。
“将来,我一定要为克拉玛依写一部作品,还要在很多地方演出。”贾悦深情地说。

责任编辑:武海丽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