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编织户外网络,延伸文化触角

2025-08-06  

●刘奎

  在克拉玛依河的流光溢彩中,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上舞者的惊艳舞步与“百日文化广场”社区居民的歌声交汇在一起,这个夏天,越来越多的精彩活动在市民漫步休憩的场所举办。以前,我们欣赏艺术表演大多依托室内场所,但如今,我们茶余饭后走在熟悉的广场公园就可以欣赏雅俗共赏的文化大餐。这并非简单的位置挪移,而是文化触角向“毛细血管”的精心延展——当艺术从高耸殿堂步入寻常巷陌,文化便得以在市民的生活土壤中深深扎根,真正获得呼吸与生长的力量。

  户外与日常空间的文化活动,首先破除了“高雅”与“大众”之间那道无形壁垒。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露天环境中举行,让精妙艺术无需“仰望”即可平视观赏。当舞者的裙摆如彩云般在市民眼前旋转翻飞,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符号,而是跃入眼帘、撼动心灵的真实存在。

  此外,在市民日常休闲空间常态化进行文化活动,能巧妙地将文化融为生活肌理的一部分。“百日文化广场”活动正是如此,它持续不断,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市民的日常习惯。当广场文化变成一种“自然习惯”,人们便从偶然的看客逐渐变成生活舞台上的常驻观众,甚至最终成为主角——潜移默化中,文化素养便如树木在沃土里悄然扎根生长,枝叶日益繁茂。

  克拉玛依河中心景区举办的一系列户外文化活动,进一步体现了空间功能与艺术魅力的“双重叠加”。市民在惯常散步的路径上,不经意间便可能邂逅一场精彩文艺表演。这种“无心插柳”式的文化浸润,如同盐溶于水般自然,虽无形却有力。当艺术之美与河岸风光融为一体,文化便不再是被“供奉”的仪式,而成为日常行走中可感可触的风景,真正“活”在市民的身边与心间。

  这种广场上、公园里、河岸边的文化活动,让克拉玛依这座工业城市变得更加柔软可亲。我们应继续延续和创新这种文化浸润形式,让市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方面,可延长“百日文化广场”的生命周期,并深化其内容内涵,让文化广场真正成为四季流转中永不落幕的市民精神家园。同时,精心规划克拉玛依河景区及更多公园绿地的文化动线布局,巧妙设置小型演出点与互动装置,使市民在散步休闲的寻常路径上,随时与艺术撞个满怀。

  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孵化机制,让市民从“台下观众”变身为“台上主角”。通过设立开放式舞台、定期举办市民才艺周、组织社区创作工坊等方式,释放蕴藏于民间的创造活力。只有当普通人的心声被表达、被倾听,文化的江河才真正获得源头活水。

  当文化如清风般拂过市民日常,克拉玛依这座城市便获得了最深沉的生命律动。以“毛细血管”的细致理念持续编织户外文化网络,让每一处公共空间都成为滋养美育的土壤——如此,市民不仅能“身有所憩”,更能“心有所寄”,最终在艺术的滋养中共同走向“精神共富”的高地。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