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油报记者 郭阳 通讯员 万青山
在新疆油田生产现场,一辆辆罐车正在卸车,将满载液态的二氧化碳注入CCUS储罐内,与此同时,另一储罐内的液态二氧化碳正通过增压泵持续注入周边的油井内……
截至5月14日,新疆油田公司今年累计注碳量突破20万吨,日注碳量更是达到2000吨以上,同比提升30%,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标志着新疆油田公司在CCUS领域的卓越成效,也为油田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聚焦“四大工程”
构建全链条协同体系
今年,新疆油田公司集中力量推进“2112”工程,作为公司CCUS工作的核心执行单位,开发公司紧密联动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及各采油厂,形成了从碳源获取到运输、注入、驱油、埋存的全产业链协同机制。这种模式,实现了技术、资源与管理的深度融合。CCUS项目经理部(重大试验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始终将CCUS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唯有全链条协同发力,才能在逐绿降碳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优质碳源的稳定供应是CCUS产业发展的根基,我们的碳源既有新疆油田自己的,也有来自乌苏市、独山子区等地的,目前注碳累计20万吨。”该项目经理部(重大试验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碳源供应上,新疆油田公司拓宽渠道与降本增效双管齐下,通过“内外兼修”破解碳源难题。一方面,新疆油田公司加强与多家上游企业的战略合作,采用一、二期碳源市场化招标模式,利用竞争机制推动碳源价格稳步下降,有效缓解了“东碳西调”的运输与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首次打通与中石油内部企业乌石化公司的供碳业务流程,实现了集团内部碳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保障了碳源的稳定供应,更开创了央企内部低碳合作的新范式。通过这种模式,新疆油田碳源采购成本有所降低,为大规模注碳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开发公司CCUS项目经理部(重大试验管理部)的二氧化碳运输车辆已安全运行突破800万公里,高效保障新疆油田各区块二氧化碳驱油注入及压裂需求,构建起“碳源采购、运输、注入”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在智慧物流与安全管控上双重赋能,引入专业物流算法,遵循“源汇匹配”原则,对每条运输路线进行精细化规划。从碳厂装车到卸车的全流程,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实现了“零事故、零泄漏”的安全目标。这种“智慧+安全”的运输模式,为注碳工作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支撑。
强化管理和科技
构建全流程技术体系
在注入环节,新疆油田公司科学统筹与模式创新并行推进,以“节点管控”与“模式创新”为抓手,确保注碳工作高效有序开展。针对9个新增区块,建立了“井筒准备—设备进场—启注”的无缝衔接机制,提前落实配套条件,确保各节点按计划推进。目前,准噶尔盆地东、中、西部已实现二氧化碳规模化注入全覆盖,形成了“区域联动、全面开花”的格局。
为强化现场管理,新疆油田公司创新推行“片区长”监督模式,每个片区指定专人负责全流程监管,并建立监督日例会制度,及时解决现场问题。同时,开展“夜校培训”进行复训,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注碳安全,更提升了作业效率,使日注碳量稳步提升。
聚焦530克下组先导试验“日产100吨”目标,开发公司与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和采油二厂联合攻关,全面梳理530克下组试验区问题症结,强化跟踪效果分析,落实先导试验注采调控,有效控制气窜。截至目前,试验区日产油量已上升至70吨/天以上,进一步凸显CCUS在埋碳驱油方面的双重效果,使先导试验与成果转化双向发力。预计通过后续措施实施,可提前实现产量目标。目前已梳理摸排增产措施6项23口井,正在加快措施方案设计和现场准备,保障试验区产量目标顺利完成。勘探开发研究院CCUS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通过持续攻关,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场生产力’。”
新疆油田公司五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25年工作会议主题报告中,对CCUS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推进环盆地“四纵两横”碳管网建设,总结CCUS先导试验区成效,提升混相驱替、控制气窜、综合调控试验效果,持续扩大规模。新疆油田CCUS的发展,给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带来双重价值。通过积极打造“准噶尔盆地二氧化碳环网”与“CCUS 新疆模式”,逐步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从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油田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新疆油田的CCUS实践,既是能源企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精彩注脚。新疆油田正以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为契机,向“5000万吨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目标迈进。
记者手记:
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感受驰而不息的“绿”动
●赵宏厦
5月15日,戈壁油区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但在新疆油田CCUS作业现场,洁白高耸的储罐内存储着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轰鸣的机器正在高速运转,蜿蜒的管线将二氧化碳源源不断地注入地层。
压缩机旁,一群身着石油红工服的技术人员头顶烈日,正紧盯着设备参数热烈讨论着。
这里是一场关于“捕碳、运碳、注入”的科技实践,也是新疆油田落实“双碳”要求的一个缩影。
如何实现传统油气低碳生产,CCUS给出了最优解。在CCUS作业现场,我见到了500公里碳源供应圈的“毛细血管”——从准噶尔盆地周边化工厂到北疆工业园区,原本排向天空的二氧化碳,如今都成了油田的“绿色原料”。
最让我振奋的,是中石油内部碳循环的创新突破。乌鲁木齐石化与新疆油田的“牵手”,不仅是管道的连接,更是行业减排新模式的破冰。在项目经理部,负责人调出了数据大屏:20万吨注碳量、提前16天的突破、30%的增速……新疆油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的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无数建设者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新疆油田在落实“双碳”目标上的久久为功和孜孜以求。
众所周知,蒸汽吞吐目前仍是新疆油田稠油开采的主要方式,这需要燃烧大量的天然气,造成二氧化碳排放,而CCUS项目的实施,让二氧化碳可以注入地层,这不仅可以降粘驱油,而且可以实现碳封存,在源头和后端实现了“双减排”。另外,在绿色清洁能源领域,新疆油田同样快马加鞭布局——占地800多公顷、装机超270兆瓦的油田光伏电站,像是一个绿色聚能基地,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闪烁着绿色科技的光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21日,新疆油田新能源及配套煤电、碳捕集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这是中国石油最大的“新能源+煤电+CCUS”一体化项目,一期项目将于2026年建成,届时,传统化石能源向低碳、清洁转型将变为现实,在造福周边群众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油田降粘、驱油和前置压裂“就地取材”。
在青年员工们的工位上,我看到他们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技术参数和创新思路。“刚接触CCUS时,光运输路线优化就熬了半个月。”他们笑着说,“但当看到第一车二氧化碳顺利注入地层,所有疲惫都值了。”这些在戈壁滩上挥洒青春的年轻人,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石油人的担当。
站在新疆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变的是发展路径,不变的是为国奉献的初心。新疆油田始终秉承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典范,书写着这场关于绿色与发展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