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

王敏智,1933年5月出生于东北沈阳,15岁加入解放军,18岁入党。1955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来到新疆后担任独山子法庭首任审判员、乌苏县法院副院长。1957年2月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是克拉玛依市法院的组建者之一,先后担任市商业局饮食服务经理部经理、市税务局教导员、市卫生局副局长、市司法局局长。1988年3月离休。
王敏智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田华英 张洁英 李利利 通讯员 如非纳 记录
“我,经历了3个社会。”
“哪3个社会?听我给你说。”老人伸出右手,平静中夹杂着些许激动,掰着手指头给我们讲起了他的故事。
宽敞的客厅里,阳光洒在老人身上,照得人暖洋洋的,窗台上的花草绿植生机勃勃。
老人叫王敏智,今年92岁,是一名有着74年党龄的老党员。
在苦难中
迎接新希望
1933年5月,王敏智出生在沈阳一个普通家庭。他出生前一年,也就是1932年,日本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
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王敏智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苦难和饥饿中度过的。
8岁那年,王敏智的父亲被日军抓作劳工,由于母亲早逝,王敏智只能在亲戚家辗转寄居。混合玉米面、麸皮、橡子、豆饼这些以前喂牲口的“饲料粮”,是当时穷苦东北人的口粮,王敏智也吃着这些食物长大。
“哪怕是这样的‘饲料粮’也是定量的,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饿死了。米面这些细粮是配给制,中国人配给的量极少。如果私藏白米、白面就是‘经济犯’。”92岁的王敏智忘记了很多事情,但对那段苦难的生活却记得清楚,回忆起来依然愤懑不已。
1945年,日本投降,13岁的王敏智以为迎来了希望,却目睹苏联军队拆走工厂机器、国民党兵痞抢砸店铺、夺走老百姓的粮食,“那时,我只盼着能有一支‘不抢粮食的队伍’,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1948年,王敏智的期盼终于实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来了。
那年,15岁的他穿上军装,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他第一次感受到平等:营长与士兵同喝玉米糊,首长亲自教他写名字。
“共产党真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让王敏智铁了心跟着党走。
再后来,王敏智当了班长,被组织送到西南工人实验学校上学,1950年,他又进入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深造。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由刘伯承元帅创立并兼任校长,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王敏智没见过校长,但他为自己的学校自豪,这所大学,为新疆输送了大量的政法人才。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王敏智站在党旗下郑重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
信念要坚定
作为新中国首批司法干部和西南地区最早的法律科班生,1955年10月,王敏智响应祖国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和学校其他14位毕业生一起来到新疆。
作为优秀学员,王敏智被分配到新疆高级人民法院。2个月后,独山子油田急需政法人才,王敏智来到独山子,担任独山子法庭第一任审判员。
1957年,王敏智主动请缨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那时的克拉玛依生活条件艰苦,但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和零上40摄氏度的酷暑,都没拦住大家投身到热火朝天的油田建设之中。
当时,王敏智担任矿区法院负责人,同时,他也参与了克拉玛依市法院的筹建。
1959年到1964年,王敏智担任克拉玛依市商业饮食部经理,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油田职工,王敏智开创了“延时服务”——商业饮食部负责的所有饭店、商店、理发店、修表修鞋铺、裁缝铺等全部延长开门时间,星期天也不休息。
王敏智则在饭店最忙的时候去做服务员,为职工们端菜端饭。
3年自然灾害期间,克拉玛依油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油田工人劳动强度又特别大,一些人受不了苦当了逃兵。
但王敏智从未想过要离开,“共产党员哪能当逃兵?共产党员信仰要坚定,党让干啥就干啥,党让去哪儿就去哪儿。”他说。

王敏智(中)依然留存着在当年克拉玛依市司法局门前拍摄的照片。(图片由本人提供)
1980年,王敏智再次投身司法领域,成为克拉玛依市司法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并担任司法局局长。在司法局初创阶段,他紧抓调解工作这一核心环节,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走访了所有居委会。在油印的《调解工作手册》扉页上,他用钢笔写下:“群众之事无小事。”
与此同时,他还组建了司法干部宣讲队伍,定期深入基层宣讲法律法规。
1988年,王敏智离休,正赶上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上产500万的大喜日子。
如今,离休快40年的王敏智,亲眼见证了克拉玛依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日子多好,每一天都像过年。”92岁的他颤巍巍地摩挲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阳台上,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心中涌动着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无限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