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城逐梦 籽籽同心
今年5月是克拉玛依市
第44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

在这片奋进的热土上
各族群众同心筑梦、携手并肩
用真情浇灌团结之花
用行动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篇章
“白碱滩零距离”特别推出
『碱滩友你 美美与共』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系列报道

我们将聚焦那些平凡却闪耀的身影
——他们用点滴善举传递温暖
用真诚付出架起心桥
让民族团结的种子
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这里
您将看到各族同胞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感受文化交融、同心同行的深厚情谊
见证白碱滩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让我们以榜样为镜,以团结为笔
共同绘就一幅
“油城一家亲”的和谐画卷
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一场跨越民族的“亲人结对”故事,正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中兴路街道工作人员夏海燕与居民古尼沙·依木拉依木的结对帮扶历程,不仅是邻里守望的温情日常,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缩影。
在语言互通中厚植共同体理念
2016年11月,夏海燕与古尼沙·依木拉依木参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结成亲戚时,夏海燕便将“凝聚思想共识”作为首要工作。针对古尼沙·依木拉依木退休后的迷茫状态,她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切入点,不仅带其参加社区组织的专题学习会,更在日常交流中融入党史故事:“您看,中国共产党从50多名党员发展到9800多万党员,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劲儿。咱们学语言也是一样,只要跟着党走、坚持学,日子肯定越来越敞亮!”
语言相通是心灵相通的桥梁。古尼沙·依木拉依木总说自己年纪大、记性不好,学的东西忘得快,只有看着拼音才能读出来,有时感觉跟不上。为帮助古尼沙·依木拉依木突破“看着拼音才能读”的瓶颈,夏海燕制定了“一字一音”学习计划,从“你好”“谢谢”等日常用语练起。当看到古尼沙·依木拉依木用颤抖的手在笔记本上写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几个字时,夏海燕欣慰地说:“这一笔一画写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纽带。”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信息丰富,手机使用普遍,更将“学习强国”APP转化为“文化融合工具”,教会她通过收听或观看实时新闻、非遗短片等多看多听多读的方式加强学习。如今,古尼沙·依木拉依木不仅能流畅阅读社区公告,还能讲述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真正实现了从“语言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转变。
这些浸润式的思想交流,让古尼沙·依木拉依木逐渐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墙上的标语,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过日子。”她常对邻居说:“现在政府不仅教我们学知识,还给我们提供了好的惠民政策,这份恩情要记一辈子。”
在民生帮扶中强化共同体纽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要落实到“共同发展”的实处。当古尼沙·依木拉依木的小儿子麦麦提萌生参军报国的理想时,古尼沙·依木拉依木自己懂得不多、长子不在身边帮不上忙,于是第一时间想到了夏海燕。夏海燕顿时感到责任重大,立刻联系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单位,了解政策要求和入伍标准,并为其定制“成才规划”,她对麦麦提讲到,“新时代军人不仅要有强健体魄,更要有文化素养。你先扎实学好数理化,将来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咱们一起为强军梦努力!”这番话让麦麦提深受鼓舞,学习成绩从班级中游跃升至前15名。
民生小事彰显团结大义。古尼沙·依木拉依木因血管瘤手术住院期间,小儿子独自在家,她时时放心不下。面对这种情况,夏海燕承担起照顾麦麦提的责任,时常带他一起吃饭、指导他完成作业。这份跨越民族的守望相助,让古尼沙·依木拉依木感动不已:“这哪里是亲戚,分明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在日常点滴中培育共同体自觉
如今,夏海燕总会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喊口号,是要把‘我是中国人’的自豪写进每个家庭的日常。你看,古尼沙·依木拉依木阿姨现在逢人就说‘咱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就是最生动的教育。”
从“结对子”到“结亲戚”,从“学语言”到“学理论”,从“帮生活”到“帮成长”,这段持续近十年的团结故事,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深植于千万个“夏海燕”与“古尼沙·依木拉依木”的日常互动中。当每个公民都能在细微处践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必将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