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以青春之姿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2025-05-14  

●沙露

  风华正茂的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最富有想象力、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

  1916年,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再造》中鼓舞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今天,当历史的聚光灯打在新疆油田当代青年的身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无数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之我”的时代内涵,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创新为驱动、以担当为底色,在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贡献着青春力量。

  扎根基层,青春在奋斗中闪耀光芒。

  在新疆油田,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实现价值的舞台。25岁的阮思雅就是扎根基层、奋斗成长的典型代表。从实习生到采油二厂信息管理站副站长,她用5年时光,从青涩的大学生蜕变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2020年,阮思雅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同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扎根边疆、建功立业的志向。总书记的回信为她指明了人生方向,也坚定了她扎根新疆、奉献油田的决心。5年来,她跑遍了油区的上千口油井和上百座计量站,从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冬到40摄氏度的酷暑,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热土。如今,她已成为采油二厂乃至新疆油田公司最年轻的三级副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青春誓言。

  基层历练是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新疆油田,像阮思雅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扎根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用奋斗的青春诠释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

  科技创新,青年在突破中书写未来。

  科技创新是新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青年正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准东采油厂的李琛也是一位杰出的青年代表。从刚入职时的“数据小白”到如今的科研骨干,她用无数个与星光为伴的夜晚,在数据和图纸的海洋中寻找答案。

  在火烧山储量复算的关键时刻,李琛和团队连续3个月“钉”在计算机前,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首次建立了油田级别复算新模式。从复杂的沉积微相分析到测井曲线的重新“解码”,从老井的焕发新生到低效层的潜力挖掘,李琛用专业和担当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创新故事。像李琛一样,新疆油田青年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用创新的实践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从技术攻关到难题破解,青年科研人员用智慧和汗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绿色转型,青年在实践中迎难而上。

  在新疆油田新能源研究所,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正在为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而努力。面对全新的领域,他们迎难而上,从政策解读入手,建立了新能源政策解读周报机制,围绕最新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开展定期解读,并为油田新能源发展提出机会、建议。

  在稠油清洁生产的攻关中,团队大胆采用高温光热制蒸汽技术,解决了稠油生产用气大的难题。在零碳井场建设的探索中,他们提出“光储直柔”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每口井量身定制“光伏+储能+智能控制”方案。如今,136口零碳井分布在新疆油田的各个角落,年节约柴油1435吨,减少碳排放0.62万吨,相当于在戈壁滩种下9万棵树。

  绿色转型是新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青年正是这条道路上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从政策解读到技术攻关,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广,新能源研究所团队用创新的实践证明,青年完全有能力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开创新的天地。

  从扎根基层到科技创新,从传统油气到新能源转型,新疆油田青年一代以奋斗定义青春的方向,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口号,而在于脚踏实地的奋斗;不在于一时的辉煌,而在于持久的坚守。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吕梦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