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的长卷,1965年至1975年这十年的克拉玛依油田风雨兼程。石油工人以“地窝子”为家,在夏季40℃高温、冬季零下30℃严寒中奋战;艰苦的生存条件虽日渐改善,但“三缺”(缺粮、缺水、缺设备)始终考验着油田生产韧性。1965年,科研人员在黑油山附近开展稠油开发试验,探索出蒸汽吞吐采油法;1967年,油田原油产量达112.67万吨,次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突破3亿吨……这十年,克拉玛依油田在内外挑战中淬炼“硬核实力”。正如诗人艾青笔下“最沉默的战士”,克拉玛依人以影像为证,在戈壁荒滩上记录了一代石油人自力更生精神,更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在戈壁深处从“生存之战”迈向“技术觉醒”的历程。

1965年,克拉玛依矿务局举办机械动力器材技术革命展览。(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66年,克拉玛依石油工人在油田新开发区欢庆又一口油井喷出工业原油。(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70年,工人在建设白杨河水库。(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71年,钻井处的职工在钻台上施工作业。(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71年,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王家沟输油管道正在建设。(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74年,开展冬季大会战深部探井定开钻典礼。(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74年,钻井队队员在冰天雪地中组织生产。(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75年,5014“硬骨头钻井队”队长在传授经验。(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20世纪70年代,“太托拉”卡车是拉水主力车型。(图片为新疆石油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