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散文|陈文燕:书籍陪你慢慢变好——写在“4·23”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

2025-04-18  

●陈文燕(克拉玛依石化公司)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早上打开手机,关于读书的各路文章铺天盖地地向我袭来。热爱读书的人们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他们中有行业大家、资深学者、办公室白领,也有打工一族、外卖小哥。当问到读书这件事,他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侃侃而谈,尽情抒发阅读带给他们的精神慰藉和喜悦,分享他们的书桌和藏书。
  在大大小小的书架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电子书爱好者,他展示的只有一本电子书,附带文字说明:这里收藏了一座图书馆。根据他的说法,电子书的优势是可以放大字体不费眼睛,体积轻便利于携带。这是完全摒弃纸质书的读者。还有一位读者则是“一半一半”,他展示了两个U盘和一面书架,既保持着阅读传统纸质书的习惯,同时也不排斥电子媒介。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采取哪种阅读方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从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持续充实自我。
  相对于电子媒介,我更钟情纸质书。手握一本书,手指轻轻抚过纸页,嗅着若有若无的书香,目光所至,细细咀嚼一个个方块字,揣摩整个句子的含义,再从一段话想象出三维的场景,主角面对镜头声情并茂地说出一大段对白,辅以相应的肢体语言,文字描述在我的想象里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物,这种乐趣似乎只有阅读纸质书才能拥有。
  记得二十多年前,正是各大网站论坛风生水起的年代。我写过一篇帖子,名字叫“面包与玫瑰”,大意是物质和精神是支撑人生这只飞鸟的双翼,缺一不可。像画家高更那样放弃高薪工作投身艺术虽然略显偏激,但若完全忽视精神需求而沉溺于物质享乐,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至少应该衣食无忧之后再去追寻梦想。在青春无忌激扬文字的年龄,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很低,精神世界却空前丰盈。那时理想主义尚未式微,一群在现实生活中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聚在虚拟空间里谈天说地,讨论各种形而上的话题,好不快意。
  二十年倏忽而逝,当年那一群人早已不知去向,有的转战微博、视频;有的不再仰望月亮,低头陷入房贷、学区房、冬天担心暖气不热、夏天忧心阳台漏水等琐事之中;不过还是有一些人,仍然平静地坚守在书堆之中,一本本读下去,我就是其中之一。
  读书对我的影响力好似细水长流,一两年看不出来什么,等二三十年过去,潜移默化之中对于灵魂的塑造、个性的打磨,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简而言之,就是书本陪着我慢慢变好,静下心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没有去过的远方,可以跟随作者的文字同期抵达;遇到困惑和难题,书本能提供N种解决方案;烦闷时,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胜过空洞的说教;休闲时,用推理小说做一遍脑筋体操。偶然遇见妙不可言的文字,反复阅读后口齿留香的感觉,伴随着缓缓流淌的时间之河一遍遍回味。
  有人说,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书只需要自己默默地一个人读足矣,毕竟还有一些人是不喜欢读书的。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听音乐更快乐,人终究是群居动物,离群索居不是普通人的选择,读书能给予人以正能量,为什么不让更多人加入进来呢?这正是我2011年在单位发起“读书论坛”的原因之一。
  当年将阅读作为一项管理项目研究而催生出来的“读书论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不知不觉之中走过了14个春秋,举办了24期发布会,内容从阅读分享延伸到微电影欣赏、短视频制作、小说创作、健身等各个方面,推荐图书50余本,参加人数达到1000余人次。在网络天地天马行空地畅谈固然酣畅痛快,但面对面思想交融碰撞出的火花才更璀璨夺目。愿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爱好者的行列中,择书为友,让书籍陪你慢慢变好。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方伟秦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