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富国
克拉玛依市近期举办的一系列AI技术应用培训班引发关注。据统计,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间,克拉玛依市为市直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工作人员举办了14期人工智能培训班和两期“油城干部大讲堂”,近2000人次参与了学习培训。
从基础理论到政务场景实践,从算力基建到全栈国产化平台落地,克拉玛依这座石油之城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为AI赋能政务写下生动注脚。
自今年2月深圳首批70名AI公务员正式上岗以来,全国各地“AI+政务”呈井喷式发展态势。然而,这场热潮背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思考:当人工智能技术如浪潮般涌入公共治理领域,如何避免其沦为“一阵风”?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扎根于治理土壤,成为提升服务效能的加速器?
笔者认为,接受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时代的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政务服务领域尤其如此。在当前的“AI热”背景下,各地政府在借助“AI+政务”造福群众时,更应该注重系统谋划,并警惕“三分钟热度”现象,如杜绝将智能平台当作“门面工程”,重建设、轻应用;避免把技术培训视为“打卡任务”,造成参训人员结业即遗忘;更不能以“数据安全”之名,行技术抵触之实。总而言之,应把AI赋能当作深耕之业,而非应景之作。
“AI+政务”是不是真的好用?能否取得实效是关键。对此,笔者认为——
要抓住各级“关键少数”,把智能化转型做成“一把手工程”。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断提升,愿意、敢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才能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AI赋能政务的实践中来。
要营造全民学AI、用AI的氛围,打破“体制化”思维。技术的革新往往伴随着思想解放,两者相互作用。传统的政务模式隐含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这将导致思维路径固化、创新动力匮乏、应变能力迟缓、决策过程冗长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警示我们,比技术落地更难的是思维革命。公务员队伍中若存在“AI恐惧症”“学习懈怠症”,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在“最后一公里”搁浅。
破除思维壁垒需要刀刃向内的决心。一方面需营造“容错试新”环境,如在医保审核、信访分类等场景设立“AI试验田”,让实践成效说话;另一方面要建立“技术素养倒逼机制”,在有条件的部门将AI应用能力纳入干部考核指标。
此外,要让AI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解决两大痛点:资金保障上,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既支持硬件迭代,也覆盖场景创新;技术护航上,引进高精尖人才,推进数字产业发展,形成产业与技术相互反哺的局面,同时建立“用户反馈—系统优化”闭环,让老百姓、企业用户做“AI+政务”效能的检验者。
AI赋能政务需要“热启动”,更需“冷思考”;需要“爆发力”,更需“耐久力”,只有搭建起“硬件+软件+机制”的系统性布局,才能避免AI沦为“昙花”,真正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