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高空“穿针”28年零失误——新疆油田应急抢险救援中心天车工邓晓凤的责任坚守

2025-04-02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姜蕾
  新疆石油报记者 周芳 实习记者 陈娅玲  

蜿蜒曲折高达七八米的扶梯,邓晓凤走起来如履平地。新疆石油报讯记者 张睿 摄
  4月1日9时30分,和煦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新疆油田应急抢险救援中心七分公司的车间厂房内,身着工作服、佩戴安全帽的邓晓凤沐浴着晨光,走向一条锈迹斑斑的铁梯,登上了车间顶梁——这里,距离地面足有三四层楼高。

  铁梯的尽头,有一间像景区缆车的驾驶室,这方不足两平方米、三面是透明玻璃的空间,就是邓晓凤每天工作的地方。

操作,安全为先

  作为一名天车工,邓晓凤每天要对应急抢险救援中心锅炉、容器及抽油机等车间生产加工或维修的锅炉、抽油机等半成品或配件进行吊运或安装。这些物件,最重的达五六十吨,最轻的也有十多吨。

  天车工的正式名称叫桥式起重机操作员,是一个特殊工种,属于高空作业,对操作人员的技术、专注度、精力和耐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加之所有的操作都在空中完成,故而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安全意识。

上岗前,邓晓凤要先对所有的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新疆石油报讯记者 张睿 摄

邓晓凤在龙门吊上进行巡检。新疆石油报讯记者 张睿 摄

  来到吊车驾驶室前,邓晓凤先对室内外的设备进行巡检,着重要检查钢丝绳是否出现断骨、断丝现象;螺丝是否有松动情况,大、小车限位器是否失灵。待一切检查就绪,她才坐进驾驶室,调整了一下坐姿后,微微偏头看了一眼地面的情况,双手握紧手柄,缓缓推动,整个天车平稳地移动起来。当天,下方车间场地内,共有8台锅炉半成品需要通过天车吊运、安装配件。

绝技,举重若轻

邓晓凤在天车内吊装物件。新疆石油报讯记者 张睿 摄
  吊车驾驶室内,大、小车和卷扬的两个控制器手柄分布在邓晓凤的膝前,被磨得发亮。她左手轻轻握住大、小车控制器的手柄,缓缓推动,整个天车便平稳地向前移动。

  天车在几根钢管前稳稳停住,正好停在下钩的最佳位置。她目光专注,微微侧头,右手握着吊钩操作杆,紧紧地盯着吊钩,轻盈地转动着卷扬控制器手柄。天车的吊钩精准地停在钢管上,担任当天地面指挥的锅炉车间工作人员孟凡海迅速把吊钩固定在钢管的两侧,再将连接这两个钩子的钢丝绳挂到天车的吊钩上。

  她左右手同时发力,转动小车控制器手柄和卷扬控制器手柄,吊钩和钢丝绳随之缓缓移动,“抓握”住钢管,对准锅炉对流端约10厘米的孔洞,像穿针一般,轻巧地将钢管穿进孔洞中。整个过程只用了15分钟。

  “举重若轻,严丝合缝。晓凤班长这手操作,绝了!”孟凡海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只要她在天车里,我们根本不用作更多的指令,她就能完美地把物件吊运到规定的地方,跟她合作,我们太省心了!”

28年,无一失误

邓晓凤沿着扶梯向车间顶梁走去。新疆石油报讯记者 张睿 摄

  别看邓晓凤现在爬上近十米高的车间顶梁如履平地,还练就了一手左右手同时操作的绝活,可刚当上天车工那会儿,仅仅踩着车间的铁梯,她就不由得腿软、手颤。

  “光是上个梯子,我的手就死死地抓着扶手,眼睛也根本不敢往下看,更不要说坐进天车里面操作了。”回忆起刚走上天车工岗位时的情形,邓晓凤忍不住笑着说,“但说来也奇怪,只跟着师傅练了一个星期,师傅就放心地让我独立操作了。”
  这一干,就是28年。这28年中,邓晓凤不仅操作越来越娴熟,成为了设备班的班长,还练就了驾驶天车左右手同时操作,在半小时内将3根细细的钢条稳稳插进不同位置的3个啤酒瓶口且酒瓶不倒的绝技。更令人钦佩的是,在从业的28年中,她经手的吊装从未出现过一次失误。

  当被问及这绝活是如何练就时,邓晓凤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多练。”

  邓晓凤的手很秀气,但她摊开掌心,双手无名指靠近手掌的地方,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摸上去硬硬的。“这手柄再光滑,天天握着,也会磨出茧子。”邓晓凤说,28年来,她每天到岗后,只要一上天车,整个上午或下午就不再下来,几个小时里,连厕所都不去上。

坚守,源自热爱

邓晓凤在跟同事进行交接班。新疆石油报讯记者 张睿 摄

  只要在岗工作,她每天就只有中午午休时才下天车休息一会儿,其余时间都像个“空中飞人”。也因为如此,她常被其他车间的人戏称为“空姐”。

  在很多人眼中,天车工只需在天车里操作一下手柄,吊吊物件,可实际上,这份工作不但对人员技术要求高,而且工作危险系数也很高。常年久坐不动,邓晓凤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下班回到家,就只想平躺下来缓解腰部的疼痛。家人和朋友见了,都劝她换个岗位,她总是笑着摇摇头,“这么多年干天车工都习惯了,不想换。”

  其实,在邓晓凤心里,天车工这一职业早已成了她为之奋斗的事业。
  “只要坐进驾驶室,我的世界就只剩下地面那几十吨的重物和手中的‘指挥棒’了。”她微笑着,视线始终未离开过吊钩,指尖抚过被磨得发亮的手柄,眼神专注而坚定地说,“现在,我们的驾驶室装了空调,工作条件好多了。过去的冬天,天车里四处漏风,手脚冻得跟冰棍似的;夏天最热的时候,高空中温度得有五六十摄氏度以上,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汗水顺着脸颊流也不敢动手擦……”
  不知不觉间,暮色已漫过车间天窗,一天的工作就要结束了。邓晓凤从梯子上缓缓走下,一改驾驶室里严谨认真的模样,耸了耸肩、抻了抻胳膊,脸上浮现出轻松的笑容,笑嘻嘻地和同事们打招呼:“老李,‘空姐’先下班啦,明天不见不散啊!”


记者手记

热爱+责任=28年零失误

●陈娅玲

  28年,1万余个工作日,经手吊装作业零失误。

  数字背后,邓晓凤这位坚守的女天车工,用她的青春和汗水,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的真谛。

  这组数字让记者惊叹不已,忍不住向她询问:“28年间,你从未出现过失误,怎么和地面师傅交流?怎么做到每次都能准确搬运?”

  她回答:“我们之间不需要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心领神会。”实际上,与她在地面做配合的,并不是某一位固定的同事——应急抢险救援中心锅炉、容器和抽油机班组内,不论谁来与她作地面配合,她的操作都毫无瑕疵。

  每一次稳稳落地的瞬间,都是她与同事们默契的最好见证。这种无声的交流,比任何语言都更加直接、更加有力。

  在和她的交谈中,她会笑着自嘲这份工作好像确实没有什么可说的,似乎有些无聊。但谈及她的工作细节、比赛经历等话题,她的话匣子便打开了。她的工作看似平凡,实则充满挑战;她的坚守,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情。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用零失误守护生命安全,这份“云端”上的坚守,如同她最熟悉的吊装作业——看似静默无声,实则承载千钧。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吕梦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