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记者 郭阳
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宋新民在新疆油田第四届科技创新大会上作报告,为新疆油田能源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贾承造院士在大会上作报告。新疆石油报记者 徐志远 摄
全油气系统理论的提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在大会上以《全油气系统理论及其勘探实践》为题作了报告。
全油气系统理论自2014年提出以来,为油气地质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框架,揭示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整个过程。
贾承造指出,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框架。准噶尔盆地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实证案例,风城组10亿吨级非常规新油区的发现,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成果,深层和页岩油领域潜力巨大。目前,勘探难度主要体现在地质条件复杂和开采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难题都将被攻克。他建议新疆油田持续加大对深层油气勘探的投入,优化勘探技术,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深层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袁士义院士围绕主题报告展开阐释。新疆石油报记者 徐志远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围绕《中国石油CCUS技术与产业化进展》的主题展开阐释。
加快CCUS建设,到2030年实现1000万吨注入目标,是新疆油田实现5000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重要目标,也是“2112”四大工程中的重要一项。
袁士义站在全球视野,结合中国实践,介绍了CCUS-EOR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展望了CCUS产业的发展前景,并对新疆油田CCUS/CCS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准噶尔盆地适宜CO2驱的地质储量超过14亿吨,具备大规模发展CCUS的基础。2024年注碳量达到50万吨,年产油量11万吨,已成为国内注碳规模最大的CCUS产业基地之一。新疆油田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技术攻关和重大开发试验,加快构建完善的技术链和产业链,推动CCUS/CCS全覆盖工程。

孙金声院士作报告。新疆石油报记者 徐志远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分享了主题为《中国石油万米深地“井工程”技术进展与展望》报告。
从1955年到2025年,新疆油田已经走过70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70年来,新疆油气勘探开发逐渐从浅层走向深层和超深层。
“超深层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主阵地,向地球深部挺进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重大战略任务,是端稳端牢能源饭碗重大战略选择。”孙金声表示,现在,准噶尔盆地钻井也向地球深部挺进。2024年11月,新疆油田部署的清北1井完钻井深9056米,成为中国石油在准噶尔盆地的第一深井。在中国能源版图上,新疆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重要增长极,钻井深度不断书写“新奇迹”。
“在向地球深部挺进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未来,新疆油田需要在钻井装备、钻井液技术和地质导向技术等方面持续创新,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率。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的深地勘探技术团队,为万米碎屑岩油气勘探和科学探索贡献更多的‘准噶尔力量’。”孙金声说。

宋新民专家作报告。新疆石油报实习记者 冶表 摄
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宋新民作了题为《新疆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战略定位和思考》的报告。
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者的永恒主题。宋新民针对新疆油田油藏特点和开发实践,系统讲述了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发展对策。他认为,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新疆油田油藏类型多样,开发难度较大,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新疆油田应以“老油田压舱石”和“采收率再提高”两大工程为引领,持续深化对油藏的精细认识,筑牢水驱这一关键基础。与此同时,大力加强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的攻关力度,积极开展现场试验,全力推动老油田长效稳产,为新疆油田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