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天山脚下“气龙”舞——致敬新疆采气人的坚守与奉献

2025-03-26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寇瑜 新疆石油报记者 郭阳
  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河畔,春日的脚步悄然而至,山顶的皑皑白雪开始融化,化作涓涓细流,顺着山势奔腾而下,为这片沉睡了一冬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在山脚下的洼地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气战”却正在悄然进行。这里,是天湾1井的所在地,一口肩负着拓展准噶尔南缘油气勘探新空间的功勋井,也是无数新疆采气人心中的骄傲与坚守。

春寒料峭中的“保气战”

  天刚蒙蒙亮,采气一厂玛河采气作业区员工黄磊便已踏上了前往井场的路。他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脚下的泥土因为融雪的浸润而变得松软而泥泞。黄磊穿着特制的防滑鞋,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有力。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确保天湾1井的安全运行,让千家万户的温暖不受影响。
  井场上,寒风依旧凛冽,夹杂着雪水的湿气让人忍不住打颤。但黄磊却无暇顾及这些,他的目光紧盯着仪表盘上的每一个数字,仿佛那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知道,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温暖和希望。因此,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
  为了确保井场的道路畅通无阻,黄磊和同事们还要不时地挥动着铁锹,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忙碌而坚定,就像是一群守护“气龙”的勇士,用汗水和智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超深井下的“守护者”

  天湾1井是一口超深井,这样的深度对于采气人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黄磊和他的同事们却从未退缩过,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守护着这口井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设备。
  投产初期,为了确保参数的稳定,黄磊曾连续奋战了36个小时。那两天里,他几乎没有合过眼,始终坚守在井场上,与同事们并肩作战。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但那份坚定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最终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天湾1井的参数逐渐稳定了下来,黄磊才如释重负地瘫坐在地上,沉沉地睡去。
  而这样的坚守和付出,对于黄磊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却是家常便饭。他们深知,作为新疆油田采气人,他们肩负着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的重任。因此,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都从未有过退缩和放弃的念头。
  除了日常的巡检和维护工作外,黄磊和同事们还要经常参加演练和培训。他们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深入钻研现场操作步骤,确保不遗漏任何关键信息。他们的心中始终牢记着一句话:“在岗一分钟,安全保供60秒。”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专注。

天山脚下的颂歌

  在天山雄伟的脚下,在玛纳斯河悠悠的河畔,天湾1井宛如一条蓄势待发的“气龙”,持续不断地为外界输送着宝贵的清洁能源。而守护这条“气龙”的,正是像黄磊一样默默奉献的新疆油田采气人。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言辞和炫目的光环,但他们却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身影在井场上忙碌而坚定,就像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向这些坚守在天山脚下的采气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愿他们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愿他们的坚守能够换来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寒风中,他们守护着我们的“暖”

●郭阳 寇瑜

  提及克拉玛依,那片广袤无垠的油田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我们心中徐徐展开。而在这片油田上,那些为国家能源事业拼搏的石油工人,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他们用热血与汗水铸就的石油精神,更是书写着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
  在3月2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怀揣着敬畏之心,踏上了前往采气一厂玛河气田处理站的征程。一路向西,那连绵起伏的雪山像是大地的巨人,从遥远的天际线逐渐向我们靠近,直至完全占据我们的视野。
  当车辆缓缓驶入被雪山环绕的土路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车子在崎岖的道路上剧烈颠簸,每一次起伏都像是在与大地进行一场力量的较量。石子儿和泥巴不断地击打车身,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这条路在诉说着自己的艰辛过往。这条看似艰难的道路,是通往国家能源动脉的希望之路,承载着无数采气人对能源事业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
  在玛河气田处理站,我们见到了运行操作三班的巡检工张海江。他身着鲜艳的红色工装,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这片旷野中显得格外醒目。我们有幸跟随他一起登上“九层塔”样的天然气处理塔,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巡检之旅。每登上一层,我们的内心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站在近百米的高台上,脚下和周围传来的强烈颤动感,仿佛是气田在向我们诉说它的心跳。在这震撼之中,我们看到的是石油工人面对艰难环境时,那如同钢铁般不畏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
  张海江告诉我们,巡检工作看似单调重复,实则责任重于泰山。他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确保每一个参数都精准无误。2023年春节期间的那场紧急抢修,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气温骤降,机器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张海江和值班人员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冲向寒冷的室外。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们一待就是2个多小时。极寒的天气让他们的四肢渐渐失去知觉,冻得麻木,但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直到机器恢复正常运转,参数回归正常范围,生产得以顺利继续,那一刻,尽管他们的脸上已经被冻得僵硬,无法露出笑容,但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却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炽热。
  从采气一厂玛河采气作业区前往天湾1井,沿途风景让人陶醉。然而,当车辆驶入被雪山包围的土路时,艰难的旅程才真正开始。越是靠近井场,遇到的阻碍就越多。在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后,我们才抵达目的地。井场坐落在四面环山的洼地之中,周围的山包像是忠诚的卫士,身披快要消融的积雪。这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但仔细聆听,又能捕捉到机器工作时发出的微弱声响,以及雪水从山上潺潺流下的声音。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采气人没有丝毫抱怨,反而充满了坚守的骄傲。天湾1井压力非常高,在这里值守的员工们,承受着巨大的安全生产压力,但他们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石油精神。
  站在这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一股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于地下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更来自于这些坚守在采气一线的石油工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石油事业的辉煌篇章;他们用坚定的行动和执着的坚守,将石油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照亮了国家能源发展的道路。
  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石油工人将继续秉持石油精神,为国家的能源事业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而我们,也会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下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每一个动人瞬间,让石油精神在人们心中永远闪耀光芒。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高楠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