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雪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悦 记录整理
从参与克拉玛依油田初期开发的爷爷,到见证油田蓬勃发展的父亲,再到亲身经历新疆油田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我,如今,我家祖孙三代的“油龄”加起来已有80多年。我家三代石油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事迹,有的只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和报国情怀。
我爷爷叫冯义。1958年,刚满20岁的他从部队复员后,就随部队来到克拉玛依油田,从此便扎下了根。爷爷说,那时的克拉玛依,还是“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漠。但是,随着克拉玛依一号井喷涌出工业油流,这片戈壁荒漠开始有了生机和活力。开钻的探井一口接一口相继出油,让我爷爷和他的工友们对建设大油田充满信心,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大会战当中。
住地窝子、喝雨雪水、啃窝窝头……爷爷告诉我,当时,石油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总说:“‘我为祖国献石油’,这就是我们的信念,苦点累点不算啥!”
爷爷在采油二厂一干就是37年,他见证了1978年采油二厂的原油年产量突破200万吨,也见证了克拉玛依油田30年的持续稳产历程。他和那些老一代石油人一样,将青春和汗水都倾洒在克拉玛依这片热土上。
爷爷退休了,但他把不怕苦、不畏难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给了子女。作为爷爷的长子,我的爸爸冯建国耳濡目染,1981年初中毕业后,也毅然选择到油田工作,成为采油二厂的一名采油工人。
1983年,爸爸服从单位分配成为一名油田驾驶员。那些年,他开过很多种车辆。从普通卡车、吊车、平板车到油罐车、特种车等,随着新疆油田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油田所需的车辆设备也不断更新。他常说,自己需要进入“补课”模式。“过去一直觉得开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没想到油田发展得这么快,油田驾驶员也得跟着进步啊!”他感慨道。
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听到这个消息,爸爸和单位的同事们都兴奋得不得了。对他来说,他们这一辈人既体会过新疆油田创业期的艰苦,也在油田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成为中坚力量。“好好服务于油田”便是他们这一代石油人不悔的坚守。
2013年,我大学毕业,在面临是否要回到新疆油田工作的抉择时,我内心曾有过犹豫。可当回家看到爷爷和爸爸,看到热火朝天的油田工作现场时,我坚定地选择了留下,成为了采油二厂油田地质研究所动态岗员工。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新疆油田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基层员工宿舍装上了电热水器,大家下了班都能洗个热水澡;油田作业区实现网络全覆盖,员工们可以线上通话、协同办公;智能化油田全面建成,现在的采油工人只需坐在监控屏幕前轻点鼠标,就能一目了然地掌握每一口井的运行数据……这是我的爷爷和爸爸过去无法想象的事,如今在新疆油田都变成了现实。曾经在戈壁荒漠中建起的油田矿区早已成为现代化石油企业。
时代在进步,油田也在发展。我会像爷爷和爸爸那样,做好本职工作,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作为石油人的精彩,见证新疆油田不断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