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日报讯(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悦 通讯员 姜贺天)当“初恋”突然在微信上哭诉家人病危,你是否会心软汇款?近日,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典型的以感情为诱饵的诈骗案件。
2024年2月,陆某在业务往来中结识了某通讯公司职员刘某。当陆某吐露对初恋女友欧某的想念时,刘某在明知其行为属于违规操作情况下,向陆某提议:“我帮你查查她的新号码吧?”面对这个看似善意的提议,陆某欣然同意。然而,刘某操作后发现无法查到欧某的讯息。
“既然查不到,就创造一个。”于是,刘某使用自己另一个微信号,伪装成欧某的身份与陆某聊天。在接下来4个月里,刘某以欧某的身份编造了各种悲情故事——家人生病、死亡急需费用……每个故事都戳中了陆某的情感软肋,直至2024年6月,陆某累计被骗34.65万元。
案发后,刘某认罪认罚,退赔了陆某全部财产损失,并得到谅解。最终,法院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4万元。
法官提醒广大市民,在网络社交中,要认真核实社交人物的身份信息,尽量通过多方渠道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在涉及经济往来时,应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虚假身份所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