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丨管好压岁钱比谁管压岁钱更重要

2025-02-19  


●陈晓丹

  春节过后,压岁钱的管理问题总会引发家庭内部的“小规模讨论”。孩子们渴望掌握“财政大权”,家长们则在“放手”与“管控”之间反复权衡。笔者认为,与其争论压岁钱的归属权,不如聚焦管理方式——唯有“管好”,才能让这笔钱真正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在扫码支付、指纹支付的便捷消费场景中长大的孩子,对金钱的感知远远不同于上一代。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当钱变成手机屏幕上的数字,当消费只需一次点击,孩子们对“钱从哪来”“钱为何物”的认知也变得愈发抽象。

  去年就有媒体报道,在武汉一所小学,一年级一位数学老师给学生教授《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发现,全班40名学生,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

  在笔者身边,也有不少家长抱怨过,孩子认为“手机里永远有钱”“付款只是输入密码”。这种对金钱的钝感,恰恰凸显了压岁钱管理的价值——当一笔看得见、摸得着的钱摆在面前时,正是帮孩子重构金钱的真实感、建立理性金钱观念的最佳契机。

  管好压岁钱,需要家长建立科学的金钱观培养框架。

  林女士的孩子将大半压岁钱用于游戏充值,暴露了家长贸然“放权”的隐患,但家长若因此否定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和价值,则可能错失培养他们责任感的良机——13岁的李梓涵将资金划分为“储蓄金”与“心愿金”,初二学生小袁用Excel表格论证消费计划的合理性,这些都印证了当家长从压岁钱的“保管者”转型为“引导者”时,孩子完全能在实践中习得规划金钱的能力。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订压岁钱管理计划,引导孩子学会储蓄、消费和投资,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利用微信“零钱通”、支付宝“余额宝”等功能,让孩子见证“钱生钱”的过程,理解复利效应,培养孩子的财务主体意识;引入生活场景进行合理引导,例如,让孩子用压岁钱规划全家出游预算,让孩子通过比价交通、餐饮等开支,理解“必要”与“想要”的区别。通过此类实践,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如何管理金钱,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

  管好压岁钱,也需要“容错空间”。

  管好压岁钱的难点,在于家长如何在安全边界内给予孩子试错自由。王女士允许女儿冲动消费后悔后,以做家务劳动的方式补偿“亏空”,这种处理方式值得借鉴——金钱教育的核心不是避免孩子犯错,而是让孩子在可控代价下理解消费与责任的关系。

  当孩子为购买溢价商品花光预算时,比起说教,引导他们计算溢价率、对比储蓄收益更能帮助他们建立理性认知;教会孩子进行“财务复盘”,让他们分析自己的消费记录,对比消费决策带来的得失,这种具象化的反思过程往往比损失金钱更具教育价值。

  未来社会更需要懂得规划、敬畏风险、创造价值的人,希望家长们能够让孩子在管理压岁钱这堂“经济课”上,不仅学会计算数字增减,更学会对财富本质的思考——金钱不仅是交换物品和服务的媒介,更是责任感的载体和人生选择的映射。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马超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