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边旭 通讯员 白祺琪
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北疆雪原,一群身影默默地在风雪中穿行。他们攀登280阶“好汉梯”,肩扛工具,步履坚定,只为守护气井设备的安全。这是新疆油田采气一厂玛河采气作业区巡井工人的日常画面。

“好汉梯”坐落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群山间。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通往玛河采气作业区MN1005井的“好汉梯”全貌。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2月5日,玛河气田员工正在攀爬“好汉梯”。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新疆油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在能源保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新疆油田的核心气田之一,玛河气田每天输送15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足以温暖150万个家庭。

2月5日,玛河气田员工前往“好汉梯”的路上,积雪没过了脚踝。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2月5日,玛河气田员工在巡检途中清扫积雪,确保设备通道畅通。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然而,这份温暖的背后,是一段段攀登陡坡、迎风冒雪的艰辛故事。

2月5日,玛河气田员工拾阶而上,攀爬“好汉梯” 。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玛河采气作业区的多座气井分布于高山之巅或陡坡之上,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便是MN1005井。它坐落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群山间,通往井场的唯一路径是一条有着280级台阶的长梯。这条长梯因其坡度高达70度而闻名,被巡井工人亲切地称为“好汉梯”。每天,工人们都需要攀登这280级台阶,确保设备运行平稳,天然气顺利输送至千家万户。

2月5日,玛河气田员工在攀爬“好汉梯” 途中做简短的休息。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2月5日清晨,风雪呼啸,积雪覆盖的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巡井工人廖盛航和张麟身穿红色工装,扛着工具箱,从巡井车上走下,踏上通往MN1005井的“好汉梯”。

2月5日,在玛河采气作业区MN1005井,员工廖盛航(右)与张麟(左)在检查加热器设置温度是否正常。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2月5日,在玛河采气作业区MN1005井,廖盛航(右)与张麟(左)对重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冬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台阶结冰打滑,手冻得发麻,但设备巡检不能出一点差错。”张麟一边用铁锹清理台阶上的积雪,一边说。他的每一下动作都干脆利落,积雪被敲击得四处飞溅。

宝石花温暖万千家,图中中景为2月5日采气一厂玛河采气作业区。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2月5日,深夜中的新疆油田采气一厂玛河采气作业区MN1005井。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清理完积雪后,廖盛航和张麟手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地往台阶上攀登,每一步都走得稳重而踏实。
“我是3年前响应学校号召来到新疆油田的,心想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廖盛航回忆起第一次攀爬“好汉梯”的经历:“那是夏天的雨后,台阶湿滑,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胆。到了冬天,风雪更大,台阶结冰,难度更高。但慢慢地,我习惯了。这份工作虽然艰苦,却意义非凡。”

2月5日,玛河气田员工在夜晚巡检MN1005井。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到达井场后,他们迅速投入到设备检查工作中,目光紧盯压力表的数字,熟练地记录参数、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冬季最怕设备冻堵,哪怕是微小的参数异常,我们都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张麟一边认真检查设备,一边补充说。
巡检工作结束后,他们踏上了返回的路。
夜幕降临,山间被雪光映得格外明亮,手电光束照亮了脚下的台阶,寒风呼啸,但他们的脚步依旧坚定再一次来到了MN1005井,那一抹穿梭于山间的红色身影,成为寒冬里最温暖的力量。

2月5日晚,中控室通知MN1005井出井场温度低,需现场排查井口管道式电加热器运行状况,玛河气田员工再一次爬上天梯。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2月5日晚,在玛河采气作业区MN1005井井场,员工张麟(左)与廖盛航(右)正在对设备进行巡检。新疆石油报记者 董雯 摄
“好汉梯”只是新疆油田冬供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在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新疆油田各单位全面进入“高峰模式”。从井场到管线,从平台到站场,无数员工昼夜守护,用实际行动确保天然气安全稳定输送,为北疆的千家万户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