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侯婧婧
1月22日8时,天还未亮,市邮政分公司邮件分拣中心内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1月22日清晨,市邮政分公司快递员胡亚锋正在分拣包裹。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侯婧婧 摄
“哐当哐当——”快递员们穿着绿色大袄,蹬着厚实的雪地靴,戴上手套,将满载邮政包裹的分拣车陆续拉到运输车旁,开始分配包裹,他们一天的工作也由此开启。
“活地图”的冬日坚守
今年是快递员胡亚锋在邮政系统工作的第7个年头,他主要负责克拉玛依区昆仑路街道南苑社区和南泉社区以及周边区域的邮件投递工作。
冬季天气寒冷,室外温度有时能达到零下20摄氏度。站在室外不一会儿,记者就感觉手脚被冻得发麻,只能靠跺脚取暖,而胡亚锋依旧利索地分拣着包裹。
“我母亲用棉花缝了厚实的棉衣,穿在大衣里头,暖和得很!而且干起活来,一会儿就热了。”胡亚锋笑笑说,“户外工作虽然辛苦,但是能将包裹安全送到客户手上,这份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十分有意义。”
后备箱、左后车座、右后车座、副驾驶……胡亚锋目光快速掠过包裹上的地址信息,熟练地将包裹摆放到车上的不同区域。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车厢内的包裹越来越多,运输车也逐渐被装满。这个早上,胡亚锋将221件包裹全部分拣完毕。
“叔,家里有人吗?你有一个邮政包裹到了,我给你送过去。”
“姐,要寄包裹是吧,我马上就到,稍等一会儿。”
“昨天投递的包裹?有订单号吗?我给你查一查。”
……
投递包裹的路上,胡亚锋的电话基本没有断过。日均200多个电话、80公里车程,2500余天不间断挨家挨户投递包裹,胡亚锋早已经成为这片区域的“活地图”。居民也对这个邮政小伙熟悉起来,常亲切地称呼他为“小胡”。在这个岗位上,胡亚锋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新时代劳动者的坚守和勤劳。
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胡亚锋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人,2006年,他跟随哥哥的脚步来到克拉玛依,一待就是18年。
“我来的那年,世纪公园刚开始修建,后来又有了商业广场,现在这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路过世纪公园时,胡亚锋感慨地对记者说。18年的时间里,他亲眼见证了克拉玛依的美丽蜕变,目睹了这座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随着克拉玛依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购物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包裹量远超从前。“以前我一天最多投递100多件包裹,现在一上午就能送200多件。”胡亚锋说。
如今,他的工作职责有了新的拓展——除了投递和揽收包裹,他也开始跑业务,积极寻找商铺、单位等合作伙伴,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合作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同时也促进了他个人价值的提升。
随着胡亚锋在克拉玛依扎根立足,他的父母和妻子也相继来到了这座城市,他的两个孩子也在这里接受教育、结交朋友,一家人的生活与这座城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平常工作比较忙,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但是大年三十我会尽量加快投递包裹,回家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谈起春节安排,胡亚锋脸上洋溢起笑容,对即将到来的除夕夜充满期待。
14时,千家万户烟火气升腾,告别了记者后,胡亚锋又踏上了包裹投递之路,继续着他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里,胡亚锋的邮车划开黎明的霜雾,载着221份期待驶向万家灯火。这位河南青年用7年光阴丈量着克拉玛依的街巷,在晨昏更迭中,将快递员的职业书写成一首关于坚守的叙事诗。
车上精心规划的包裹分区,是用智慧织就的精密网络;“叔”“姐”这些脱口而出的客户称呼,是岁月沉淀的人文温度。胡亚锋的日常,恰是千千万万基层劳动者的缩影——他们或许不曾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最朴素的坚持构建起城市的运行肌理。
从世纪公园初建到商业广场兴起,从日均百件到半日200的投递量,这背后折射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当胡亚锋的父母、妻儿在油城扎根,当孩童的欢笑与中原乡音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迁徙轨迹,更是城市发展中无数普通家庭的奋斗图景。
正是胡亚锋这样穿梭于楼宇间的“活地图”,用双手让现代生活的便利真正抵达每个家庭。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邮路畅通,更是城市应有的温度与效率。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投递时光里,都闪耀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微光。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