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成
社区食堂建设是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也是基层治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居民舌尖上的温暖期许,已悄然成为社区生活的关键拼图。
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关切,采取“政府建设+社会化运营”的模式,以服务保障“一老一小”就餐需求为重点,通过科学布局、扩大供给、长效保障,提高了助餐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以“小食堂”托起民生“大福祉”。据统计,我市现有社区食堂22个,大部分以社区日间照料站“内嵌”的形式,委托企业或社会组织运营,凭借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多维发力,叫响了诸如“幸福食光”“独家关爱”等金字招牌,群众好评如潮。同时也应看到,社区食堂的选址布局、服务质量、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与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仍有差距,想让社区食堂从烟火日常迈向“食力出圈”,也绝非易事。
箪食瓢饮,物力维艰。把食堂开在家门口是实事好事,但也要按需而建,既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可盲目“铺摊子”,也要充分调研,合理布局,因需制宜“起炉子”。要充分了解区域人口数量、人群特征、菜品偏好、消费需求等因素,统筹规划社区食堂助餐网点设施布局,将社区食堂纳入“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城市更新、现代化社区建设等工作统筹规划,做好各类设施的功能叠加与综合利用,让食堂从起步就精准对接民意。具体来讲,就是当建则建,宜融则融,量体裁衣,新旧小区分别谋划,不同人群各显特色。如克拉玛依区胜利路街道“1个中央厨房+3个中心食堂+N个社区助餐点”,结合居民用餐需求和人群特征,以“三角联动”形式覆盖辖区11个社区和N个社区助餐点位,就近设置就餐餐桌,融合形成15分钟便民养老服务圈。
优质服务是社区食堂长盛的秘诀。海瑞注解的六必居“六必者——产地必真、时令必合、瓜菜必鲜、甜酱必醇、盛器必洁、水泉必香”,也能为我们食堂服务质量提供诸多参考,如把好品质进食材、着眼时令推菜品、注重卫生保安全等,让社区食堂明厨亮灶下品类更丰、干净卫生中服务更优。从后厨掌勺到前厅服务,从引导点餐到上门送餐,都应注入温情,在一点一滴中彰显服务态度,于一粥一饭间展示服务质量。还应看到的是,社区食堂既有服务民生的公益属性,也有服务基层的平台属性,这就需要在保障“一老一小”和各类群体就餐需求的前提下,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文化润心等基层治理服务项目,发挥好平台载体作用,为基层凝心聚力,让居民不仅能“吃在一起”,更能“聚在一起”。如独山子区第十八社区把文艺活动、家政维修、慈善晚会搬进食堂,把社区食堂打造成综合性服务载体,以“舌尖”融洽“邻里间”,滋润“心尖尖”。
当下“真香”也要长久“飘香”。经营不善常是社区食堂“折戟”症结,虽然2024年以来政府加大了项目支持力度,开展了“金色晚霞”项目,对用餐老人按照用餐次数进行定向补贴,但仍有社区食堂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这就要求在政府提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运营指导意见的前提下,运营方还需提升专业化、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在成本管控上“明察秋毫”,降本节能上“锱铢必较”,拓展多元营收,与周边企业、学校等合作,开展“错峰经营”“点单下厨”“充值让利”等,丰富经营业态,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支撑长久运营。需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社区食堂不能不算经济账,但也不能只算经济账。因为社区食堂运营既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更不是所谓的“与民争利”的行政手段,它还需要贯彻民生保障“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原则。它的公益性,反映着民意、凝聚着民心,要做到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融合发展是社区食堂破圈“利刃”。社区食堂本不是孤立业态,“跨界”融合更能注入全新活力。在服务融合上要拓宽边界。上海奉贤区社区食堂嵌入了维修、洗衣、裁缝等日常服务,还引入了电商团购、生鲜代售,居民就餐顺带采买,让食堂化身便民生活集成点。在阵地融合上要优势互补,如与社区文化活动联动,举办美食节、厨艺大赛等,也可与党群服务中心融合,为党群服务和基层治理延链、补链。在理念融合上要善于嫁接,如独山子区十六社区食堂开展线上直播订餐、引流,智慧AI营养推荐,还可探索“食堂 +医养”,为康复期患者定制营养餐,开“饮食处方”等,以融合思维嵌入社区生态大拼图,促其从单一餐饮空间向综合服务地标蝶变。
做好社区食堂这一惠民工程,我们应紧扣因需而建之本、秉持服务之心、精于经营之道、巧借融合之力,推动社区食堂从“小灶”变“地标”,定能使其在烟火寻常中凭实力“出圈”,在舌尖上舞出暖胃更暖心的民生新篇。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何沐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