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这样的工作“搭子”你有吗?

2024-01-16  

  逛吃“搭子”、旅游“搭子”、电影“搭子”、健身“搭子”…… 最近,一种叫“搭子”的新型社交关系正在年轻人中流行。在石油圈子里,也有很多不可或缺的“工作搭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油田的这两对“工作搭子”,他们目标一致,配合默契,无论是日常生产,还是紧急维修,几乎所有“急、难、险、重”的时刻,都有“工作搭子”们同框的身影。

用心护航采气生产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薛梅
  
1月8日,在天山北麓的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采气树矗立,寒风刺骨。
  一位瘦小的采气工爬上HUK3井采气树平台,弯着腰用手擦拭压力表,观察、报数……他是呼图壁储气库采气工陈洪斌。
  2013年,呼图壁储气库成立,陈洪斌主动申请来到了戈壁,经受着烈日暴晒和风雪肆虐的考验,十几年如一日……
  “德平,我这边好了,你那里需要帮忙吗?”陈洪斌口中的德平是他工作中的“搭子”——范德平。
  陈洪斌与范德平既是一对“工作搭子”,又是一对好兄弟。因为他俩不仅在工作中是同岗位,而且还住在一个宿舍。
  “我和范德平在一起的时间,比我和我爱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陈洪斌打趣地说。
  呼图壁储气库是全国最大的储气库,每天生产3000多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温暖着北疆地区和西气东输沿线北京、上海等城市百姓。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呼图壁储气库员工需要24小时值守,每周一至周五上班,周末休息。这样算来,陈洪斌说的没毛病。
  呼图壁储气库共有49口生产井,最远的生产井距离集注站20多公里。
  小寒节气那天,北疆地区迎来了又一轮寒潮,陈洪斌心里总是不踏实。于是他和“搭子”兄弟比平时早一个多小时开始对49口气井逐井巡检。
  由于天冷,陈洪斌和范德平穿着厚实的红工装,小心翼翼地行进在布满冰雪的巡检路上。他俩把笔和记录本放在棉工服兜里,手上拿着可燃气体探测仪和报话机,两只胳膊僵直地垂在身体两侧保持平衡,远远看上去如同两只在雪地里行走的企鹅。
  一到HUK3井,“笨拙”的陈洪斌与范德平便立刻满血复活,看参数、听声音、闻气味,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天冷最怕冻堵,要是每天少生产一方天然气,就是我工作做得不到位。”陈洪斌说,“保供期最担心生产受影响,能把气井调整到最佳生产状态,才对得起这个岗位。”
  HUK3井是这段时间让陈洪斌和范德平最放心不下的一口井。这口井前期不出气,经过酸化压裂措施后,日增产60万立方米天然气。
  “这口井可是宝贝。”他俩像呵护孩子一样,结合生产特点以及邻井的生产情况,围着井口登高爬低,动态优化井口参数。
  “陈哥,你休息一下吧,重活我来做就可以了。”范德平从陈洪斌手里接过了接头、阀门的清理工作。
  “德平,井上数据也要仔细检查,不能有任何疏忽。”因为范德平小陈洪斌3岁,所以陈洪斌总是以老大哥的口吻不时地对范德平叮嘱两句。
  参数调整完毕,风雪中,“两只企鹅”向着另一口井走去。这对工作“搭子”用心护航采气生产,只为守护北疆地区和西气东输沿线城市千家万户温暖过冬。

风雪大 责任更大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王梅
  
新疆的冬季,西北风像雄狮一样凶猛地吼着,夹杂着枯枝和沙尘,送来了冰天雪地。
  1月8日,一场小雪后的车21油区虽已放晴,但温度却比之前更低了。在采油一厂第二采油作业区车43井,现场正热洗的机器发出有节奏的转动声,仿佛和窗外呼啸的狂风一起配合奏乐,为坚守在岗位的“红工衣”加油打气。
  像往常一样,作业区的好“搭子”阿尔肯江·阿不都热依木和曾永军再次分工合作,开启了巡检工作。阿尔肯江·阿不都热依木负责巡查抽油机、注水井等设备,而曾永军则走进计量间、配水间查看设备运行和压力是否正常。10分钟后,两人准备好工具,在一口井热洗井前会合,准备进行流程切换操作。热洗之前,关闭油、套、回压力表控制阀,阿尔肯江·阿不都热依木原地观察着压力变化,曾永军则拿起棉纱擦拭着旁边的设备,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突然,从井口处传来“嘶嘶嘶”的声音。
  “哎呀,不好,刺漏!”阿尔肯江·阿不都热依木迅速反应,边喊边快步跑了过去,与此同时,曾永军及时打开了回压闸门的出口阀门泄压。声音传来处,只见一股细流从一个阀门法兰喷出。
  “应该是法兰垫子的问题。”两人迅速做出判断,当即关闭来油阀门,第一时间通知上游井组倒流程停输,并立即向值班干部进行了汇报。
  两人配合完美,不慌不忙,“快、准、稳”地完成了险情处置。随后,他们又迅速行动起来,一人收拾现场,一人做好消防措施,再进行法兰拆卸和管线放空。5分钟后,值班干部带着两名维修员工来到现场。此时管线已放空,只见几人一起动手,拆开法兰,换上新垫,拧紧螺栓,干脆利落地完成了更换。期间,为了加快进度,经验丰富的曾永军干脆半跪着进行操作,本来还干净的红工服又被染上了片片污油和泥土。
  一切更换完毕,大家仔细观察再无渗漏,切换回了正常流程。此时,从发生刺漏到恢复生产大约40分钟。送走了来帮忙的值班干部和维修人员,阿尔肯江·阿不都热依木和曾永军又忙碌起来。一人收拾工具,一人擦拭设备,然后再一起清理了地面。就这样,没多久,现场又恢复了整洁干净的原貌。
  此时,两人不约而同地伸出双臂舒展了一下紧张的身体,相视一笑。不知疲倦的西北风还在继续,但经过这一番忙碌,他们的额头竟渗出了滴滴汗珠。
  “阿尔肯江,曾永军,你俩真不愧是‘黄金搭档’。”
  “如果当时人没有在现场,或者不熟悉岗位流程,那么后果无法预料。”
  “所以,咱们工作中决不能马虎,必须时时刻刻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
  “对,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风雪大,责任更大!”
  晚饭后的碰头会上,班长招呼大伙儿坐在一起,分析了白天这次“险情”的全过程。通过这次应急处置,大家也更加清楚了今后遇到生产事故时应该怎么做。
  第二天清晨,空气中依旧弥漫着丝丝寒意。迎着初升的晨曦,阿尔肯江·阿不都热依木和曾永军又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尹晓彤
点击下图查看壹景阁花园微沙盘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