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文化探源故事展播之二十五丨房全堂——修井领域铸丰碑

2023-03-25  

 

文化探源故事序言


  近70年来,新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1219青年钻井队许下“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铿锵誓言,带领各民族勇士史诗般开创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有著名爱国将领遗孤杨拯陆,不畏边庭苦、魂断三塘湖;有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面对挑战,没有性别,只有勇敢或懦弱”……打赢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点亮天山南北石油石化产业,建成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成为新时代原油增储上产主战场,是一代代新疆石油人矢志不渝、忠党报国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老一辈石油人拓荒地、建油田的奋斗故事,焕发其与时偕行的时代光芒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探源新疆石油文化,砥砺油田发展之魂,持续激发新征程上新疆油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两千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澎湃动力!
 

 
房全堂:修井领域铸丰碑
 
  口述:房全堂   整理:谷胜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郭仲军、王连芳、杨建堂 尹文忠、蒲光勇、刘宝宏、丁仲贻
 

  房全堂,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1月出生于陕西临潼。1957年从西安石油学校钻井专业毕业后,进入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浅钻大队实习;1959年先后任塔里木矿务局钻井处1238钻井队、克拉玛依浅油层钻井大队501钻井队技术员;1960年10月任修井大队技术员。1976年起,先后任井下作业处科技科科长、副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想图舒服,别当石油工人

  

  “我从车里向外望,茫茫戈壁上看到了星星点点的灯光,那是耸立的钻塔灯光,这正是我要前行的方向。”1957年4月30日,是房全堂永远也忘不了的一天,他终于来到克拉玛依。
 

  当年,从西安石油学校钻井专业毕业的房全堂和众多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克拉玛依。从西安到克拉玛依,火车只通到天水,他们又坐着卡车继续前进。经过20多天的颠簸才到达克拉玛依。当晚,他们班四五十个人被安排到了一个地窝子里,睡的是木板搭成的大通铺。
 

  “虽然住宿条件不如我们在玉门油田实习时候好,但当时我心里很高兴,甚至有些激动。我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房全堂回忆说。
 

  在地窝子里住了几天后,房全堂就被分配到白碱滩钻井大队。在井上住的也是帐篷,但用水是个难题。井队规定: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指标是一盆水。他们要用这一盆水刷牙、洗脸、擦身、洗脚。一盆水用完了,不能倒掉,要统一收集起来,当作工业用水去配泥浆。
 

  在白碱滩钻井大队,房全堂学习并参与了一口3000米的钻井工作。每天上井,面对巍峨的钻塔,一身泥、一身汗、一身沙的房全堂没有退却,而是不断告诫自己:只要油田需要,再苦再累也要干下去。
 

  三个月实习期满后,房全堂分配到了地调处浅钻大队五区队。该队主要在一个名叫沙丘河的地域钻井,也就是现在的火烧山-五彩湾一带。那时,交通极不便利,从克拉玛依到地调处浅钻大队五区队报到,房全堂用了整整5天的时间。
 

  “说实在话,石油工人去的地方,哪有好地方呢?我始终认为,要想图舒服,就别当石油人!”房全堂说。
 

  到了井队后,房全堂终日与井架作伴。直到一年后,上级要求他们队前往伊犁州新源县炼钢铁,他才第一次走出沙漠。
 

  1959年2月,房全堂所在的井队被划到了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之后,房全堂还曾被调到塔里木矿务局钻井处,在依奇克里克油田担任钻井技术员。当年底,新疆石油管理局撤销了几个矿务局,集中兵力在克拉玛依开展夺油大会战,房全堂再次回到了克拉玛依。
 

  回来后,房全堂被分到克拉玛依浅油层钻井大队,一边当着技术员,一边干着大修的工作。1960年10月,浅油层钻井大队和油田处修井大队合并成修井大队,就是现在的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的前身,房全堂成了修井大队的元老。

 

潜心研究,填补技术空白

 
  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国家“大干快上”的号召,油田钻井也摆起了擂台赛。大家不辞辛苦、争先恐后,让钻井速度一下提高了很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时,石油上的设备材料很多都需要进口,包括钻井之后要下的套管。许多井虽然提前打完了,但是缺少套管,为了解决现场之需,大家只好把普通管子,比如铁皮管子、甚至油管当作临时套管下到井里。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有100多口井不出油。这让其后的修井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判断一口井是哪里出现问题,我们会先在井口听声音,一听就是4、5个小时。”房全堂说,当时,他们搞修井的大多是学钻井出身,也没什么修井经验。碰到新问题,就到现场观察,然后琢磨着怎么去解决。
 

  由于所下的套管五花八门,房全堂和修井队员根据不同的井况研究不同的修井工具,并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通过两年时间,他们逐渐形成一套针对特殊套管井的修井方法。
 

  1963年,克拉玛依油田开展了油水井大修会战,房全堂担任修井组的组长。经过大修会战,特殊套管井的问题基本上都得以解决,绝大多数井又开始出油了。
 

  1978年,自治区召开首届科学大会,克拉玛依油田申报的特殊套管井大修技术在科学大会上获奖。“我们都高兴坏了,没想到十几年前自行摸索出的经验技术也能获得自治区科技奖,这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励!”房全堂说。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克拉玛依二中南区的油井由于压力较高,经常发生井喷。井喷时,水、泥、油喷得到处都是,遇到厉害的井喷,连钻杆、油管都会冲出来,在空中打转。这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毁,还会危害员工的生命安全。同时,井也可能随之报废。
 

  1984年,房全堂已担任井下作业处总工程师。针对上述问题,他又开始积极研究应对之策。
 

  经过房全堂和同事们的努力,“闸板防喷器”出现了。随后,他们在四川钻采研究院进行了试压检验并取得成功。这2台闸板防喷器投入使用后,井喷得到了有效控制。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几乎每个井队都配备了这种闸板防喷器。
 

  同时,房全堂组织研制的《井下作业井控配套技术》,在不破坏油层的前提下可实现平衡或负压作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填补了我国井下作业的又一项技术空白;他的《油水井修套系列工艺技术》提出了8套新的套管修复技术,在当时国内也占据着领先地位。他把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修井“名医”。
 

至臻技艺,输送各大油田
 

  1992年,由房全堂主持研究的“开窗侧钻修井工艺”技术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获奖者的排序中,房全堂排名第一。
 

  开窗侧钻工艺早在1961年就在油田上使用了,在整个石油系统中,克拉玛依是最早使用这项工艺的。1963年,房全堂还组织实施了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定向侧钻工艺,这在整个石油系统中也是最早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房全堂又组织了克拉玛依首例侧钻水平井修井,这也是全国首例。1993年,侧钻水平井修井工艺被列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攻关项目,房全堂是该项目组成员,也是克拉玛依油田唯一的一名成员。到2000年,侧钻水平井修井工艺技术获得中石油科技创新一等奖。
 

  1989年,房全堂获得了“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先进个人”,成为克拉玛依首例获奖者。1993年,他又获得克拉玛依首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0年至1998年,房全堂成为“全国修井协作小组”七名成员之一。当时,整个西北油田只有他一人,而且在二级单位任职的也只有他一人,其他成员基本上都是副局级以上领导。
 

  “全国修井协作小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研讨、交流、推广大修、侧钻、井控等工艺技术。这方面由于克拉玛依油田起步早,很多时候都是由房全堂代表克拉玛依来介绍相关的工艺、工具和方法。1991年,克拉玛依派了3名工程师,带着工具到胜利油田完成了第一口大修侧钻井;1994年至1995年,克拉玛依又派出修井队,帮助辽河油田完成了首批41口大修侧钻井。他们的大修侧钻技术都受到了极大的好评。
 

  1991年至2003年,房全堂还担任全国采油采气专业标准委员会委员,期间还担任了修井标准委员会秘书长,为全国修井工艺和装备制定了几十项标准,加快了修井工艺的普及和提高。
 

  2013年,已经75岁的房全堂又参与了中石油组织的有关井下作业标准的审定工作。自工作以来,房全堂参与研究攻克的科技项目中,有11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房全堂用一生践行着青春的理想,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既发明钻修井新工艺新技术,又为油水井“救死扶伤”,还把克拉玛依油田修井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传播到全国各大油田。他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新疆石油人的绚丽华章,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唐艺洁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