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国家“大干快上”的号召,油田钻井也摆起了擂台赛。大家不辞辛苦、争先恐后,让钻井速度一下提高了很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时,石油上的设备材料很多都需要进口,包括钻井之后要下的套管。许多井虽然提前打完了,但是缺少套管,为了解决现场之需,大家只好把普通管子,比如铁皮管子、甚至油管当作临时套管下到井里。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有100多口井不出油。这让其后的修井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判断一口井是哪里出现问题,我们会先在井口听声音,一听就是4、5个小时。”房全堂说,当时,他们搞修井的大多是学钻井出身,也没什么修井经验。碰到新问题,就到现场观察,然后琢磨着怎么去解决。
由于所下的套管五花八门,房全堂和修井队员根据不同的井况研究不同的修井工具,并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通过两年时间,他们逐渐形成一套针对特殊套管井的修井方法。
1963年,克拉玛依油田开展了油水井大修会战,房全堂担任修井组的组长。经过大修会战,特殊套管井的问题基本上都得以解决,绝大多数井又开始出油了。
1978年,自治区召开首届科学大会,克拉玛依油田申报的特殊套管井大修技术在科学大会上获奖。“我们都高兴坏了,没想到十几年前自行摸索出的经验技术也能获得自治区科技奖,这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励!”房全堂说。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克拉玛依二中南区的油井由于压力较高,经常发生井喷。井喷时,水、泥、油喷得到处都是,遇到厉害的井喷,连钻杆、油管都会冲出来,在空中打转。这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毁,还会危害员工的生命安全。同时,井也可能随之报废。
1984年,房全堂已担任井下作业处总工程师。针对上述问题,他又开始积极研究应对之策。
经过房全堂和同事们的努力,“闸板防喷器”出现了。随后,他们在四川钻采研究院进行了试压检验并取得成功。这2台闸板防喷器投入使用后,井喷得到了有效控制。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几乎每个井队都配备了这种闸板防喷器。
同时,房全堂组织研制的《井下作业井控配套技术》,在不破坏油层的前提下可实现平衡或负压作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填补了我国井下作业的又一项技术空白;他的《油水井修套系列工艺技术》提出了8套新的套管修复技术,在当时国内也占据着领先地位。他把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修井“名医”。
至臻技艺,输送各大油田
1992年,由房全堂主持研究的“开窗侧钻修井工艺”技术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获奖者的排序中,房全堂排名第一。
开窗侧钻工艺早在1961年就在油田上使用了,在整个石油系统中,克拉玛依是最早使用这项工艺的。1963年,房全堂还组织实施了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定向侧钻工艺,这在整个石油系统中也是最早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房全堂又组织了克拉玛依首例侧钻水平井修井,这也是全国首例。1993年,侧钻水平井修井工艺被列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攻关项目,房全堂是该项目组成员,也是克拉玛依油田唯一的一名成员。到2000年,侧钻水平井修井工艺技术获得中石油科技创新一等奖。
1989年,房全堂获得了“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先进个人”,成为克拉玛依首例获奖者。1993年,他又获得克拉玛依首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0年至1998年,房全堂成为“全国修井协作小组”七名成员之一。当时,整个西北油田只有他一人,而且在二级单位任职的也只有他一人,其他成员基本上都是副局级以上领导。
“全国修井协作小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研讨、交流、推广大修、侧钻、井控等工艺技术。这方面由于克拉玛依油田起步早,很多时候都是由房全堂代表克拉玛依来介绍相关的工艺、工具和方法。1991年,克拉玛依派了3名工程师,带着工具到胜利油田完成了第一口大修侧钻井;1994年至1995年,克拉玛依又派出修井队,帮助辽河油田完成了首批41口大修侧钻井。他们的大修侧钻技术都受到了极大的好评。
1991年至2003年,房全堂还担任全国采油采气专业标准委员会委员,期间还担任了修井标准委员会秘书长,为全国修井工艺和装备制定了几十项标准,加快了修井工艺的普及和提高。
2013年,已经75岁的房全堂又参与了中石油组织的有关井下作业标准的审定工作。自工作以来,房全堂参与研究攻克的科技项目中,有11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房全堂用一生践行着青春的理想,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既发明钻修井新工艺新技术,又为油水井“救死扶伤”,还把克拉玛依油田修井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传播到全国各大油田。他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新疆石油人的绚丽华章,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