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文化探源故事展播之二十二 | 于凤池——在车床上放飞梦想

2023-02-03  

 

文化探源故事序言


  近70年来,新疆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一路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1219青年钻井队许下“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铿锵誓言,带领各民族勇士史诗般开创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有著名爱国将领遗孤杨拯陆,不畏边庭苦、魂断三塘湖;有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面对挑战,没有性别,只有勇敢或懦弱”……打赢新中国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点亮天山南北石油石化产业,建成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成为新时代原油增储上产主战场,是一代代新疆石油人矢志不渝、忠党报国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倾听老一辈石油人拓荒地、建油田的奋斗故事,焕发其与时偕行的时代光芒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探源新疆石油文化,砥砺油田发展之魂,持续激发新征程上新疆油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两千万吨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澎湃动力!
 

 

于凤池:在车床上放飞梦想

  口述:于凤池   整理:李春华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郭仲军、王连芳、杨建堂、尹文忠、蒲光勇、刘宝宏、丁仲贻


  于凤池,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6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58年9月成为新疆石油管理局一名机械工,曾任“七·二一”工大教务主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机械厂工程师。1964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
 

  2022年8月的一天,已84岁的于凤池来到老机械厂井口车间旧址向里面张望,值班人员劝说:“老人家,这里已不是井口车间,您不能进入!”于凤池有点儿神伤,自语:“我怎么就不能进入了?我在这里干了35年啊!我来的那一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这时,机械厂旧址建起来的校园里传来少年的欢笑声。他恍悟,自己来克拉玛依已过64个春秋,老机械厂北厂已改建成校园,马路南边的南厂厂房也已成为餐饮和文化场所。
 

农田到油田,铸就“争气钻”


  “小弟,来克拉玛依吧!克拉玛依是新建的一座石油城,未来充满了光明。现在正缺人,只要有熟人做担保,就可以参加工作。”1958年8月的一天,盖有“新疆克拉玛依”邮戳的一封信引来村人的围观。


  “凤池,你要当石油工人了!”村人纷纷向20岁的于凤池投去羡慕的目光。于凤池将信紧紧抱在胸前,旧社会里长大的他好像看到了人生的一道曙光。他拿着大哥的来信和一张盖有克拉玛依矿务局红戳子的文件,到大队、公社、县上一连批了几道手续,加盖了几个红戳子,才拿上户口、粮食供应关系迁移证明。于凤池怀着热切的心情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1958年9月28日,于凤池来到克拉玛依,被分配到机械厂机械车间当了一名工人。


  第一次走进机械厂,茫茫戈壁上新建的厂房墙上挂着“铆工车间”、“机械车间”、“锻工车间”、“刨工车间”等木牌子。于凤池一脚踏过机械车间的门槛,笑称:“自己是从农业文明一步跨入了工业文明。”车间领导把他领到一座大车床前,把杨明声师傅介绍给他。杨师傅打量着他的新徒弟,操着一口陕西话,高兴地说:“小伙子,这个车床叫300型车床,是目前最新最先进的车床。”白天,他细心聆听师傅一言一语的教导,好奇地观看师傅操作车床的一招一式,像变魔术一样把一个个普通工件变成了精致的制品。求知若渴的他下班一回到宿舍,就扎进了书本的海洋中,苦读《机械制图》、《车床操作知识》、《车床刀具》……就这样,只接触过铁犁、铁耙、独轮车的于凤池,一下子进入了机械的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学徒培训,于凤池基本掌握了300型车床的操作要领。1959年元旦刚过,师傅杨明声就郑重宣布:“小于呀,你可以独立操作了!”当年,于凤池被评为“优秀学员”。


  1959年春天,机械厂接到一批钻井所用刮刀钻头的加工任务。之前,刮刀钻头均由前苏联进口。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苏方停止了供应,导致钻井进尺“月上千、年上万”中的钻井前线刮刀钻头告急。为了保钻井生产,新疆石油管理局领导决定,自己生产这种紧缺的钻具。机械厂领导接到任务,决心生产出一批“争气钻头”!车间领导把关键的、技术含量最高的部位都安排给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而其中的钻杆扣决定让初出茅庐的于凤池试一试。


  接到任务后,他钻研了好几天,并请师傅杨明声指导。上了车床,他按照图纸,一丝不苟地操作车床。最终,用400型机床生产出了一批合格的钻杆扣。后来,在新疆石油管理局石油机械产品展览会上,于凤池亲手加工制作的钻杆扣作为样板产品在展览会上展示。


  师傅杨明声说:“小于啊,你就是咱们青年中的‘争气钻’!”

 

制造到创造,成功靠钻研


  1961年,机械厂新进了一台500型车床,机械厂的职工兴奋地围着这台车床。


  “于凤池,以后这台车床就交给你了!”领导说。于凤池睁大了眼睛,自己才工作不到三年呀,感到不可思议,他坚定地说:“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于凤池接手这台车床后,并没有着急生产,而是先摸清它的脾气,进行了改变车床的夹具结构而增大接触面等小改小革,将本来用锉刀修复钻机刹车的曲轴放在车床上进行修复试验。改革和试验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于凤池技术革新的信心。


  因成绩斐然,1961年5月,学徒期不满的于凤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任务和担子也压了下来。用于凤池的话说:“那时候年轻嘛,创新的劲儿足,练就了本领,才敢于挑更重的担子!”


  1965年,由于生产需要,新疆石油管理局决定将“大井口”改为“小井口”。广袤的戈壁伫立着数以千计的油井,井口全面改装,可不是一项小工程。为此,新疆石油管理局科研大队成立了小井口设计小组,机械厂机械车间专门成立了“小井口制造小组”,于凤池成为制造小组的一员。拿到科研大队小井口设计小组的图纸,制造小组的师傅们傻眼了。原来,设计小组只考虑“小”,没有考虑到机械加工的难度,制造小组按照图纸没法加工。小组干脆将设计小组的工程师请到车间一起研究、一起设计、一起加工、一起试验。终于,符合设计要求的小井口制造出来了,安装在井口上一试验,效果很好。


  小井口制造成功了,但于凤池心里还有一个疙瘩久久不能解开。原来,他在试制过程中发现小井口加工工艺并不是最科学、最先进的,做成一个小井口总是花费很长时间,效率低。他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加工工艺设计工卡胎具必须改进。于是,他紧紧盯住设计工卡胎具不放,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个配件细节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般反复放映,仔细琢磨。终于,他设计出工卡胎具和测量检验工具多达80多套,生产工具和制造工艺得到大幅度提升。


  机械厂小井口改造工程在全体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从此,克拉玛依油田的小井口生产走向正规化、规模化。生产能力每月达到200余套,基本满足了克拉玛依油田生产的需要。


  期间,于凤池也被评为3级工,荣获“自治区五好职工”称号。

 

车间到课堂,接力筑梦想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了实现经济复苏,国家提出人才培养战略。按照新疆石油管理局整体部署,机械厂办了培养在职职工的“七·二一”职工大学。厂领导决定,由于凤池担任学校教务主任。


  为了解决教学场地不足的困难,他带领30多名学员,将破旧的翻砂车间的厂房安上门窗,将里面清理得干干净净,摆放了桌椅,学校有了教室。至于教师,安排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代课。就这样,机械厂“七·二一”职工大学第一期开课了。


  除了担任教务主任外,于凤池还亲自担任液压课程教师。他动手设计制作了一个液压工作台,用于课堂上的液压理论教学。然后,带着学员下车间修理液压铲车、液压吊车、液压机床。课后学员反映,听于凤池老师的液压课,真的很有收获。


  此时,停滞了十余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又恢复了。机械厂决定从技术工人中晋升一批道德品质好、有实践经验、有创新能力的人员为工程师。那批工程师中,于凤池榜上有名。


  历史很快跨入20世纪90年代,新疆石油管理局强化产能建设,采油研究院提出“不停产测试”的新概念。这个新的技术就是将一个新型装置安装在井口上,可在不起泵的情况下进行井下测试。这个新型装置的名字叫偏心井口。偏心井口要求油井井口必须有两个通孔,即抽油孔、测试孔,但采研院试制了几套这样的井口都不能正常使用,且外购无货。


  为了解决这一生产难题,管理局组织机动处、采油二厂、机械厂的科技人员群策群力,并组成了于凤池参加的四人攻关小组。因为于凤池有着多年加工小井口的经验,就多了对偏心井口的设计责任。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一头扎进了设计偏心井口的技术攻关之中。白天在车间画大图,晚上回家在灯下画小图。十多天过去,他的设计思路成熟了,草图也画了出来。攻关组的三位专家经过讨论,感到于风池设计的偏心井口结构合理、设计规范,完全符合生产要求。


  偏心井口很快制造出来。经过试用,达到了预期效果。在不起泵的情况下进行井下测试,不仅操作方便,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为重要的是,每口井每年可多产原油1000吨,增值50万元。1991年5月,经新疆石油管理局科技处验收鉴定,偏心井口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全油田推广。


  1992年,偏心井口技术获得新疆石油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3年,于凤池退休了。因为长期在车床前站着工作,他腰椎间盘磨损严重。2012年左胯置换,2016年右胯置换,2019年腰部打了钢钉。


  “我都一二十年没去过井上了,现在井上还在用偏心井口吗?”


  得知这个井口稀油区块一直在用,现在叫环空测试井口装置后,老人欣慰地笑了。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郎爽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